一、销量断崖式暴跌:15万辆神话破灭,单月仅卖110辆
2022年,哪吒汽车以年销15.2万辆的成绩登顶造车新势力销冠,力压蔚来、理想,成为行业“黑马”。然而仅仅三年后,其销量数据却如同过山车般急转直下——2025年1月,国内零售量仅110辆,同比暴跌97.76%。
这背后是市场信任的全面崩塌。车主李先生控诉:“事故维修等了三周配件,最后竟用其他品牌替代件!”而哪吒汽车App更是因欠费断网三天,远程控车、OTA升级等功能形同虚设。曾经的“性价比之王”,如今连基础运维都难以为继。
二、180亿亏损黑洞:卖一辆车亏8万,账户仅剩722元
光鲜的销量数据下,是触目惊心的财务窟窿。2021至2023年,哪吒汽车累计亏损183亿元,平均每卖一辆车亏损超8万元。更讽刺的是,截至2025年3月,公司账面现金仅剩3.2亿元,短期债务却高达20亿元。甚至被曝出某次法院执行时,公司账户余额仅剩722元,连一部iPhone都买不起。
供应链的全面崩盘加速了危机。宁德时代因2.3亿元欠款断供电池,博世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讨1.5亿元货款,生产线自2024年起彻底停摆。一位零部件厂商负责人痛心疾首:“仓库里堆着800万的定制件,但哪吒连尾款都付不出!”
三、战略致命失误:低端市场陷泥潭,高端化沦为笑谈
哪吒汽车的崛起,靠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低价策略。哪吒V、U系列定价多在10万元以下,凭借网约车市场和三四线城市快速铺量。然而,当电池成本上涨挤压利润空间时,这种“卖一辆亏一辆”的模式彻底暴露弊端。
更致命的是其高端化转型的溃败。2023年推出的哪吒S、GT定价冲上20万元,却因品牌力不足、智能化落后(车机系统仍用2019年架构)惨遭市场冷遇。网友戏称:“开哪吒GT去相亲,姑娘问‘这车是不是和哪吒闹海联名款?’”
四、管理失控乱象:创始人股权冻结,前CEO被指转移资产
内部管理的混乱让危机雪上加霜。创始人方运舟因1986万元股权被冻结,9次被限制高消费;前CEO张勇卸任后滞留英国,名下23家关联企业被曝账户清零、股权冻结,引发“转移资产”质疑。
研发体系更是全面崩坏。智能驾驶团队全员离职,核心三电系统转交第三方代工,导致2025年产品质量投诉激增300%。一位离职工程师坦言:“所谓的自研技术,不过是PPT上的华丽辞藻。”
五、自救沦为闹剧:债转股遭拒,30亿融资“画饼充饥”
面对绝境,哪吒汽车抛出“三板斧”自救:与134家供应商达成20亿元债转股协议、获泰国21.5亿元授信、推进30亿元E轮融资。但现实残酷——供应商拒绝接受“70%债务转股权+30%分期还款”方案,泰国市场被比亚迪、长城围剿,而30亿融资因需优先偿债至今未到账。
更讽刺的是,2025年4月,数十家经销商齐聚桐乡工厂维权,控诉“打款半年未提车,售后体系全瘫痪”。一位经销商含泪控诉:“厂家连展车都收回了,店里只剩空荡荡的展厅和一堆维权横幅。”
六、行业警钟长鸣:资本退潮后,谁在“裸泳”?
哪吒汽车的崩盘并非孤例。威马、高合、拜腾等新势力相继倒下,暴露出行业通病:过度依赖资本输血、忽视技术研发、盲目扩张规模。
行业分析师指出:“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缺乏核心技术、无法实现正向现金流的企业,注定成为淘汰赛的炮灰。”
结语:15万车主的未来何去何从?
哪吒汽车的案例,为行业敲响一记震耳欲聋的警钟。当资本狂欢退潮,唯有技术、效率与用户口碑才是生存铁律。而对于15万车主而言,最现实的担忧是:“明天,我的车还能修吗?”
这场造车新势力的“生死劫”,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存亡,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狂飙时代的深层阵痛。
你认为哪吒汽车还有翻盘可能吗?你会选择购买深陷危机的新势力品牌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