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升级ADS4.0:技术狂奔下,老车主的权益谁来保障?

当余承东在上海车展宣布问界M9将首批OTA升级华为ADS4.0时,台下掌声与质疑声同样响亮。46.98万起的旗舰车型增配4颗激光雷达却保持原价,这场看似"加量不加价"的技术盛宴背后,藏着多少老车主难以言说的焦虑?智能驾驶的进化狂潮中,谁在享受红利,谁又在默默买单?

"加量不加价"背后的用户割裂

问界M9的硬件升级堪称激进——新增4颗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首次上车,却维持原价策略。这种技术下放看似慷慨,实则暗藏商业玄机。华为通过供应链整合压降成本,用规模化摊薄研发投入,最终实现"硬件铺路、软件收租"的闭环。但新车主欢呼硬件红利时,半年前购入旧款的车主正面临残酷现实:激光雷达数量直接决定ADS4.0的体验上限,而老车型的硬件天花板已经注定。

这种割裂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核心矛盾:当车企以18个月为周期迭代技术时,用户花数十万购置的资产可能在两年内沦为"过时品"。华为"硬件预埋+OTA升级"的模式虽延长了产品生命周期,但关键传感器等硬件无法通过软件弥补。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性能竞赛,只不过这次赌注是车主真金白银的购车款。

技术迭代的"隐性成本":谁在为进步买单?

华为的盈利逻辑正在改写汽车行业规则。每辆问界M9需向华为支付约3.67万元的部件及服务费,这种"技术输出+股权绑定"的模式虽让赛力斯等合作方快速获得竞争力,却也埋下隐患。对比特斯拉"硬件预埋+软件解锁"的透明策略,华为至今未明确老车型适配ADS4.0的具体路径,用户可能面临"要么忍受落伍,要么置换新车"的二元选择。

奥迪全系搭载ADS3.0的案例值得玩味。传统豪强选择用华为技术快速补足智驾短板,但E3架构算力提升20倍的背后,是车企将"灵魂"交予供应商的风险。当技术迭代成为军备竞赛,行业或分裂为三个阵营:华为生态的依附者、比亚迪式的自研派,以及奥迪这类"技术换市场"的转型者。而无论哪种选择,最终成本都可能转嫁给用户。

用户权益保障的三大缺口

信息不透明成为最大痛点。华为尚未公布ADS4.0对老车型的适配计划,车主缺乏长期使用预期。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冲击二手车残值——当买家知道某款智驾硬件即将淘汰,议价空间必然压缩。更关键的是硬件升级通道缺失,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无法像手机摄像头那样便捷更换,导致老用户被排除在技术红利之外。

补偿机制的空白更显突兀。理想汽车曾为老车主提供付费升级8155芯片服务,蔚来则通过积分补偿平衡用户体验。反观华为生态,既无硬件改装方案,也未推出折扣置换政策。这种落差在比亚迪"技术普惠"策略映衬下尤为醒目——后者将高阶智驾下沉至15万级车型时,仍保持老用户权益的连贯性。

构建"技术-用户"共赢生态的可行路径

解决之道在于建立透明的技术路线图。华为可分阶段公布车型适配计划,例如为特定批次老车提供激光雷达加装服务,或设置梯度置换补贴。定期举办技术沟通会也至关重要,就像特斯拉通过"电池日"同步研发进展,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感。

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关键。参考特斯拉FSD订阅制的灵活性,或借鉴比亚迪用规模化摊薄成本的策略,都能平衡技术进步与用户权益。最根本的是转变思维——智能汽车不应是快速贬值的电子产品,而该像房产一样具备长期使用价值。当余承东喊出"全民豪车时代"时,这个"全民"理应包括所有为技术迭代付出真金白银的用户。

技术民主化的真谛,是让创新红利覆盖全生命周期用户,而非制造割裂。智能驾驶的竞赛终将回归本质:谁能在狂奔时不忘牵起老用户的手,谁就能赢得真正的品牌忠诚。这不是慈善,而是穿越周期的商业智慧。

问界M9升级ADS4.0:技术狂奔下,老车主的权益谁来保障?-有驾
问界M9升级ADS4.0:技术狂奔下,老车主的权益谁来保障?-有驾
问界M9升级ADS4.0:技术狂奔下,老车主的权益谁来保障?-有驾
问界M9升级ADS4.0:技术狂奔下,老车主的权益谁来保障?-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