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万的本田XL750到底卖什么?与价位相近的竞品如何对标?国产TRK702和骁700S,为什么非得选本田?

2025年11月,本田XL750冒险车成为社交平台热点,但值得入手吗?最近摩托车论坛讨论热烈,说起本田XL750 Transalp这款车,好家伙,直接分成两个阵营在吵。有人说这车降价了,入门级从原来的8.88万直接跌到6万多,相当于间接"认怂"了。

还有人反驳说,合资品牌就该这个价儿,国产车虽然便宜但靠不住。更绝的是隔壁刚买新车的人破防了,花了十来万买的宝马G310GS,现在被人扒出市场原价才四五万。这下好了,吃饭都不香了。

问题来了,这台在价格上"摇摇欲坠"的本田XL750,到底是捡漏神车,还是"再便宜也救不了"的鸡肋选择?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搞清楚。

第一部分:8.88万的本田XL750到底卖什么?与价位相近的竞品如何对标?

本田XL750 Transalp从2024年2月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官方指导价就定在了8.88万元。到了2025年11月现在,这个价格依然没有官方调整。不过呢,市面上有的经销商确实在搞优惠活动,有人说能便宜到六万多块。但咱们得搞清楚,这是经销商自己的优惠,不是本田官方说"咱们降价了"。正是因为这样的信息混乱,有些人真的以为本田这次狠下心来"割肉"了,其实背后的逻辑没那么复杂。

8.88万的本田XL750到底卖什么?与价位相近的竞品如何对标?国产TRK702和骁700S,为什么非得选本田?-有驾

为什么本田在2025年还要维持这个价格呢?得看看整个市场的变化。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销售数据,春风品牌卖出了两万四千多台摩托车,稳稳压住了其他对手。钱江和隆鑫也紧紧跟在后面。这说明什么?国产品牌已经彻底占领了低价位的市场。人们用三万多块钱就能买到有双缸发动机、有TFT屏幕、还能手机投屏的车。在这种压力下,本田却没有选择跟风降价,这背后有什么打算呢?

其实本田想的很明白。它们不是在跟国产车"贴身肉搏",而是在打品质和品牌的算盘。2025年本田摩托的经销商大会上,官方强调的还是那套"可靠性"和"长途适应性"的逻辑。换句话说,本田承认了国产车在价格和配置上已经没得比了,所以干脆开辟新的竞争方向——咱们就不拼这些,咱们拼的是能不能骑个十年、五十万公里都不出事。

来看看本田XL750 Transalp这台车的真实参数。一个755cc的直列双缸水冷发动机,在国内版本上调校得很温和,最大功率51千瓦,最大扭矩69牛·米,在转速6500的时候就能爆发这个扭矩。油箱容积是16.9升,整备重量208公斤。轮毂规格是前21寸后18寸的钢丝辐条,离地间隙210毫米。四种骑行模式随便切换,还有ABS和TCS双重安全保障。这样的配置组合放在八万八的价位,跟国产三万多块钱的车比起来,差别在哪儿呢?


差别其实就在"能用多久"这四个字上。一个本田的755cc发动机,国内用户骑个四五年、十几万公里基本没有大故障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个东西能不能吹牛?有点吹,但不是瞎吹。本田这个品牌在全球销量数据支撑,几十年的口碑积累,这不是一两篇软文能买出来的。而国产的双缸发动机虽然现在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在市场上没有十年二十年的运行数据,大家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疑虑的。

8.88万的本田XL750到底卖什么?与价位相近的竞品如何对标?国产TRK702和骁700S,为什么非得选本田?-有驾

现在再看看竞品阵营的价格。贝纳利TRK702这台车,2025年的官方价格是公路版36900元起,越野版38800元。这个车也是693毫升的直列双缸,最大功率也是56千瓦,扭矩68.2牛·米。看起来动力数据都差不多,但价格只要XL750的四分之一。春风450MT Pro是31580元起,排量449.5cc,功率32.5千瓦。钱江骁700S是37999元起。这就是现在的市场现状——用XL750三分之一的价钱,你能买到八成的功能和七成的排量。

为什么本田还敢坚守这个价格不动摇?这不是勇气的问题,这是市场分化的体现。本田很清楚地把用户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为了"省钱"来买摩托车的,这部分人早就被国产车吸走了,本田也懒得追。另一类是真的想骑长途的,有点预算,更在乎这台车能不能陪自己骑西藏、骑新疆、骑一次说走就走的摩旅,这类人才是本田要拿的。所以8.88万这个价格,与其说是"坚守",不如说是本田在明确地告诉市场:爱买就买,不买拜拜。

第二部分:16.9L油箱+208kg车重!XL750的"轻量化"在同级别什么水平?


说起本田XL750的"轻量化"这个卖点,得好好扒一扒。因为这事儿确实容易被误解。16.9升的油箱容积,208公斤的整车重量,拿这些数据去跟国产车对比,有的时候会吃亏。一台春风450MT Pro才175公斤,一下子就轻了XL750三十多公斤。这样看的话,XL750根本称不上"轻"啊?

问题在于,你不能拿不同排量的车去比较"轻量化"的意义。排量不同,车的基础设计就不一样。一个450cc的发动机,先天就比755cc的小,重量肯定轻。但这不代表什么。一个合理的问题应该这样问:在差不多排量级别的车里,XL750的重量算不算轻?

这样一问,局面就反过来了。贝纳利TRK702是693毫升的双缸,越野版车重238公斤,而XL750是755cc,车重208公斤。XL750轻了30公斤,这个差别就明显了。川崎Versys-X 300虽然排量小一些,才296cc,但车重245公斤,还是被XL750压制。这说明什么?说明本田在设计XL750的时候,确实在轻量化上下了功夫。

这个功夫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铝合金的双翼梁车架,比传统的钢管车架能轻个百分之二十左右。轮毂选的是铝合金锻造的,从材质层面就减重。发动机的内部构件也经过了优化,用轻量化的活塞、连杆这些。这不是吹牛,这是能实实在在让你感受到的东西——在停车、挪车、急刹车的时候,208公斤和238公斤的差别,新手骑手能明显感觉出来。


那16.9升的油箱能带来什么?如果你用4.09升每百公里的油耗去算,一箱油能跑410公里以上。这个数字有多大的意义呢?假如你在西北地区骑车,从甘肃的某个城镇出发去下一个能加油的地方,中间可能要跑两三百公里的戈壁和荒漠。油箱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用考虑"到底能不能撑到下一个加油站"这个问题。心理压力就小了一大半。

8.88万的本田XL750到底卖什么?与价位相近的竞品如何对标?国产TRK702和骁700S,为什么非得选本田?-有驾

贝纳利TRK702的油箱是20升,看起来比XL750多,但用706毫升排量算油耗的时候,其实也就五百公里出头。春风450MT Pro才17.5升油箱,续航也就三百八十公里左右。在长途摩旅的角度讲,XL750这个16.9升+低油耗的组合,确实给了人踏实感。很多摩友实际骑过成都到拉萨这个路线,XL750只用加四次油,而同行的国产四百cc的车得加五到六次。差不了太多公里数,但心理感受完全不一样。

再看看双缸这个特点。国内版的XL750是51千瓦功率,69牛·米扭矩。贝纳利TRK702是56千瓦,扭矩68.2牛·米。两个数据看起来差不多,但关键在于这个扭矩什么时候能爆发。XL750在6500转的时候就能给你69牛·米,而很多国产的单缸车得转速更高才能到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用猛拧油门,发动机就能给你足够的劲儿去爬坡、起步。长途骑行的时候,低转速高扭矩的特点就显得贼舒服了。手腕不用那么用力,屁股也不用颠那么厉害。十多个小时的摩旅下来,那种疲劳感明显能压得下来。

但这里也要说实话。国产的贝纳利TRK702现在也是双缸的,而且配置更丰富——七寸TFT屏、手机投屏、胎压监测、AI语音助手,这些东西XL750通通没有。XL750还是传统的指针仪表加一个小液晶屏,要看导航得自己看手机。这个体验上的落差,有的时候会让人觉得花八万八块钱买了台老古董。轻量化、油箱大、双缸平顺,这些优势还没等人细细体会呢,先被配置的落伍给"绊住了"。

所以"轻量化"这个标签在XL750身上,并不是绝对的轻,而是"相对的轻"——在同排量级别里,XL750确实轻。在整个ADV市场里,XL750在排量、重量、油箱这个三角形的平衡点上找得很不错。但问题是,国产车现在已经不再傻傻地就用排量和重量来竞争了,人家已经把配置、智能化、价格这三个方向全部覆盖了。XL750的"轻量化"优势在这种全面压制下,显得有点鸡肋。

第三部分:8.88万的XL750,到底值不值?

让我们回到最现实的问题:一个8.88万的本田XL750,在2025年11月的现在,值不值得下手?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得看你是哪一类人。

如果你是第一次买大排量摩托车,对品质和稳定性有执念,那XL750确实值得考虑。因为你买的不仅是一台车,还是一份安心。本田这个品牌在全球有几十年的摩托车运营数据,155cc以上的排量段,本田的故障率确实低。这不是说国产车故障率高,而是说本田的数据更充分、更可信。如果你计划骑个五年、十年,甚至把这台车骑到报废,品牌的可靠性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真金白银的价值。一台车骑十年,平均到每年的购买价值,八万八分摊下来也就八八百块。相比之下,为了这个踏实感花这点钱,值。

8.88万的本田XL750到底卖什么?与价位相近的竞品如何对标?国产TRK702和骁700S,为什么非得选本田?-有驾

但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那XL750就没什么竞争力了。贝纳利TRK702只要3.69万块钱,一样是双缸发动机,一样是20升油箱,还比XL750重一点点的238公斤。关键是配置上TRK702完全压制XL750——7英寸的彩色TFT屏幕,能直接投屏手机导航,胎压胎温都能监测,还有什么"小Q"AI语音助手。从配置角度讲,用XL750一半多点的价钱,你能买到200多二几十的功能得分。

春风450MT更狠。31580块钱起价,动力确实比XL750弱一些,但人家也有TFT屏、也支持手机投屏、也有云平台联网功能。一个人本身就有两三万的预算想买ADV,真的不需要再加五万多去买XL750。这五万多分别可以用来:装一套好的改装悬挂,装GPS导航仪,装尾箱、改排气管、买骑行服装备。同样都是摩旅,为什么要在车本身上死磕八万八,而不是选择三万多的车加五万的装备?

XL750最大的劣势其实是它的这个中间位置。价钱比不过国产车,配置也被国产车吊打,动力优势在日常骑行中也体现不出来。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它的价值才能体现:第一种是真的要骑个十多年,每年跑两三万公里的死忠摩旅爱好者,这类人才在乎可靠性的口碑;第二种是就这价位的用户,不想要国产车,非要名牌不可,这类人有钱也不差这一两万。除了这两类,其他人真的很难有理由花八万八去买XL750。


再说一点容易被忽视的东西——二手车的残值。本田车在二手市场上确实吃香,通常比同价位的国产车保值多个百分之一二十。假如你花八万八买的XL750,骑个三年以后以六万块钱的价格转手,平均年费用就三万出头。但如果你买个三万多的贝纳利TRK702,三年以后可能转手一万五千块钱,那平均年费用也就五千多块。这么算下来,其实差别也没想象中那么大。

关键还是一个态度问题。如果你是务实派,追求配置和功能,XL750必然不是首选。但如果你是品质派,就想要个名牌、想要个放心,有这个预算的话,XL750也不是烧冤枉钱。问题在于,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品质的溢价空间被国产车的崛起大幅压缩了。本田可以信赖,但贝纳利也不是廉价货,人家同样是国际品牌,同样是双缸发动机。所以与其说"值不值",不如说"合不合适"。这是两个概念。

第四部分:网友的终极拷问

摩托车论坛上争得最凶的问题无外乎这几个。有人问:"既然要花八万多,还不如加点钱上川崎Versys-X 300呢?两个都是合资品牌,川崎越野性能还强。"这个问题听起来合理,但一查数据就露馅了。川崎Versys-X 300在中国的价格其实是四万七五到五万二九之间,并不像有些人说的要七万。排量296cc,车重245公斤,油箱19升,这些规格注定了它在动力上比不上XL750。XL750是755cc的排量,动力强了两倍多。两个车要对标的话,一个是轻便越野派,一个是长途舒适派,指向的用户完全不一样。加钱上Versys-X根本就是伪命题。


还有人问:"国产TRK702和骁700S,为什么非得选本田?"这个问题更现实。说实话,从纯粹的功能和价值来看,选国产没什么不妥。花三万多块钱买个配置更丰富的双缸车,省下来的五万块钱可以干很多事。但这里有个前提——你得相信国产车的质量。如果你就是不信,那再便宜也不买。如果你信,那为什么还要花八万八呢?这其实是个信心问题,不是个理性问题。所以最诚实的建议是:25岁以下、预算在三到五万、追求新车的新鲜感和配置的丰富度,选国产没错。如果你三十多岁了,有点积蓄了,就想骑个十年不折腾,那XL750的价值才能显现。

然后还有人担心:"现在买会不会明年又降价?"这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心理障碍。从现在的信息看,本田在2025年11月并没有官方降价的动作。市面上有经销商优惠到六万多块钱,但那是经销商自己的事。本田的策略看起来不是"搞促销",而是"维持定位"。摩托车这种消费品的贬值速度本来就比汽车慢很多。一台七八万的摩托车,骑个三年转手,可能还能卖五到六万块钱。这个残值率在消费品里已经算不错了。如果真的有经销商打出折扣,那就是赚了。但别指望官方会跟风大幅降价,那样的话对现有车主不公平,对品牌的定位也会造成伤害。

还有个问题最关键:"本田是不是怂了,怕被国产车打垮?"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但其实反映了一种误解。本田没有怂,只是选择了不跟国产车在价格战这条路上比拼。本田的逻辑很清楚——价格战的底线是什么?是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没有。一旦跟国产车打成那样,伤害的就不只是本田自己的利润,还有整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聪明的做法就是放弃这块市场,集中力量服务那些愿意为品质和可靠性买单的消费者。虽然这样做会失去一些销量,但保住了品牌价值。从商业的角度讲,这叫"战略性放弃",不叫"认怂"。

结语


2025年11月的现在,本田XL750这台车就摆在这里,8.88万的官方指导价,还有一些经销商在搞优惠。这台车值不值得买,最后的答案取决于你自己是哪一种人。如果你就想要口碑、要品质、要这个品牌背后的故事,那XL750没得说,买就完事。如果你是个数据理性党,就看性价比和配置,那贝纳利TRK702和春风450MT明显更划算。

客观来讲,XL750的755cc双缸发动机、208公斤的车重、16.9升油箱这个配置组合,在中排量ADV里确实有竞争力。只是这个竞争力在国产车已经全面升级配置的今天,不足以弥补价格上的巨大差距。本田没有降价,表面上看是坚守价格,本质上说是对目标用户的精准定位。市场已经分化了,三万块钱的用户看不起XL750,八万块钱的用户可能又觉得XL750配置太老。XL750就卡在了这个中间位置,既不是街车改装的新宠,也不是特别越野的专业车,就是一台"全能"的通用型探险车。

全能有时候意味着没有明显的短板,但也意味着没有突出的长板。在现在这个各品牌都在细分市场深耕的年代,全能型的车往往会显得有点尴尬。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正好就是那种不追风、不跟风、就想要一台能骑十年的车,那XL750真的就是你的菜。评论区聊聊吧,各位摩友都怎么看这台车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