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长城汽车那句“打死也不做增程”的表态,在车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很多人感到纳闷,现在市面上那么多品牌靠着增程式混动车型卖得风生水起,技术路线看起来也简单明了,为什么长城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放出这样的狠话呢?
他们坚持的插电混动(PHEV),尤其是那套听起来很复杂的“Hi4”技术,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他们有如此底气?
这背后不单单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体现了不同厂家对于“什么是好车”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两种技术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它们到底差在哪,长城的Hi4又是如何做到省油又有劲的。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大家常说的增程式(REEV)到底是个啥。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辆带着“随身燃油发电机”的纯电动汽车。
它的发动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烧油发电,然后把电供给电池和电动机,车轮完全是由电动机来驱动的。
这个逻辑非常清晰,发动机和车轮之间没有硬连接,结构相对简单。
但正是这种简单,带来了一个在传统燃油车上根本不存在的烦恼,那就是“动力一致性”问题。
什么叫动力一致性?
举个我们都懂的例子,您的智能手机在电量100%的时候,打游戏、刷视频都流畅得飞起;可一旦电量掉到10%以下,系统为了省电,性能就会受限,打开个软件都可能卡顿一下。
增程式汽车的体验与此非常相似。
车辆的动力电池在满电和低电量状态下,能够瞬间提供的功率(可以理解为爆发力)差距很大。
当电池电量很低的时候,它能使出的劲儿就小了,这时候车辆的动力就得更多地依赖那个临时发电的增程器。
问题就出在这里。
市面上一些主流的增程式车型,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可能高达三百多千瓦,这让它在满电时加速非常迅猛。
但是,为它发电的那个增程器,额定功率可能只有六十千瓦左右。
我们来算一笔账:当电池电量见底,只能勉强输出一百多千瓦的功率时,再加上增程器发的六十千瓦电,总共能给到驱动电机的功率还不到两百千瓦。
和满电时三百多千瓦的峰值相比,动力直接打了对折还不止。
这就造成了车主们常吐槽的“满电一条龙,亏电一条虫”的现象。
在高速公路上,当你需要急加速超车时,一脚油门踩下去,却发现车子提速变得软弱无力,甚至速度上不去,这在关键时刻是非常危险的。
此外,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会有损失。
增程式的工作流程是:发动机烧油(化学能)转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为电能,电能再驱动电机把电能变回机械能。
这一连串的转换,就像用几个桶来回倒水,每次都会洒掉一些,总的能量利用效率必然会打折扣,大约有10%左右的能量就这么白白浪费掉了。
而插电混动(PHEV)的一大优势,就是它保留了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的能力,跳过了中间那些能量转换的环节,效率自然更高。
看明白了增程式的短板,我们再来瞧瞧长城给出的解决方案——Hi4技术。
这个名字拆开看很有讲究,H代表混动(Hybrid),i代表智能(intelligent),4代表四驱系统。
长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造一套能够应对用户所有日常出行场景,并且在任何工况下都能保持高效和强劲的系统。
这套技术里,技术含量最高、也最能体现其设计思路的,当属Hi4-Z。
长城的Hi4-Z系统,其核心是一套非常精巧的功率分流设计,它用一套复杂的机械结构,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
这套系统的动力来源有三个:一台发动机和前后两个电机。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发动机和前电机之间,通过一个叫做“行星齿轮”的机构连接在了一起。
这个装置非常关键,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动力“调度员”,可以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灵活地分配发动机的动力。
它既可以让发动机的动力全部用来驱动车轮,也可以分出一部分动力去驱动车轮,同时让另一部分动力去发电,供给后轮的电机使用。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Hi4-Z彻底解决了增程式汽车亏电就“腿软”的问题。
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发动机可以一边直接驱动前轮,保证车辆基础的行驶动力,一边还能分出力量来发电,让后轮的电机也有充足的电力来驱动,从而实现全功率的四轮驱动。
这样一来,无论电池是满电还是亏电,车辆都能输出强劲、稳定的动力,高速超车、爬坡越野都底气十足。
从理论上讲,这套系统甚至可以在完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仅靠发动机和两个电机实现四轮驱动。
为了把节能做到极致,长城的工程师们还在这套系统里加入了很多“黑科技”。
比如,他们给这套系统配备了一个有多挡位的混动专用变速器(DHT)。
我们知道,发动机和电机都有一个自己最省油、最高效的工作转速范围。
单速的混动车就像一辆只有一挡的自行车,平路骑还行,一到上坡或者想骑快点就特别费力。
而长城的这套多挡位变速器,能根据车速和路况智能换挡,让发动机和电机尽可能地保持在它们最舒服、最高效的“甜点区”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能耗。
还有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叫“后桥电驱解耦”。
我们平时在高速上匀速开车时,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四轮驱动,两驱就足够了。
但对于后轴带电机的车来说,即使后电机不工作,车轮在转动时也会拖着它一起空转,这会产生额外的阻力,白白消耗能量。
长城的工程师就在后桥上加了一个离合器,当系统判断不需要四驱时(比如车速超过63公里/小时),这个离合器就会自动断开后电机和车轮的连接,让后电机彻底“下班休息”,消除这部分拖拽阻力。
根据长城的数据,光是这个小小的改进,每百公里就能节省0.4到0.7升的燃油。
我们以搭载了这套系统的坦克500 Hi4-Z为例,这台重达两吨多的硬派越野车,在发动机和前后双电机的共同作用下,系统综合功率能达到惊人的863马力,而其在电池亏电状态下的百公里油耗却能控制在8.6升,对于这样一台庞然大物来说,这个能耗表现堪称优异。
这背后,正是这套复杂而精密的Hi4系统在默默发挥作用。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技术。
Hi4系统为了实现全工况的高效和高性能,其结构变得相当复杂,零部件数量也更多。
这不仅考验着工程师的调校功力,也对整个系统的长期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像一块精密的瑞士机械表,功能强大、走时精准,但其制造成本和维护难度,自然要比一块简单的电子表高。
长城的选择,代表了一种不妥协的工程思维:与其用简单的方案去回避问题,不如用更复杂的、更彻底的方案去解决问题,最终为用户提供一个在任何场景下都无需焦虑的驾驶体验。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探索、敢于挑战更高难度的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