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花三千块买的新国标电动车,还没骑俩月就后悔了!速度慢得像蜗牛,颜值还不如老款,早知道加几百块买电轻摩了。”最近,不少车主的吐槽道出了新国标落地后的市场现状。一边是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因“慢、丑、贵”备受争议,一边是电动摩托车凭借性能优势销量暴涨,这场行业改革彻底改写了消费者的购车选择,也让原本平稳的两轮车市场迎来“冰火两重天”。
要搞懂这场“变局”,得先明白新国标到底对电动自行车做了什么。2023年全面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给电动自行车划了“硬红线”:最高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小时,整车重量不超过55公斤,电机功率≤400瓦,还必须装脚踏骑行功能。这些规定看似是为了安全,却让电动自行车的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最让车主诟病的是“龟速”问题。以前的老款电动车,轻松能跑到40公里/小时,上下班通勤半小时就能到,现在被限速25公里,同样的路程要多花20分钟,遇到赶时间的情况急得直跺脚。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厂家为了合规,直接用物理方式限制速度,就算想私下“解锁”,不仅有安全隐患,还会失去保修资格。
颜值和实用性也被“牺牲”了不少。为了控制重量,厂家不得不减配,取消了宽大的储物箱、舒适的大座椅,甚至把车身做得又细又小,看起来“弱不禁风”。原本能载着孩子、装着 groceries 轻松出行的电动车,现在载人容易超重,装东西也没地方放,对家庭用户来说特别不实用。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价格,合规的新国标电动车因为要更换符合标准的电机、电池和车架,成本上涨,售价普遍比老款贵500-1000元,三千块只能买到基础款,配置稍好一点就要四千以上。
就在新国标电动自行车被吐槽“自毁容貌”时,电动摩托车却迎来了“黄金时代”。按照规定,电动摩托车(包括电轻摩和电摩)不属于非机动车,需要上牌、考驾照、戴头盔,虽然多了些流程,但性能上的优势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
同价位下,电动摩托车的性价比远超新国标电动车。三千块左右的电轻摩,最高时速能达到45公里/小时,续航里程也能轻松突破50公里,上下班通勤、周末短途出行都够用;而同价位的新国标电动车,续航大多在30公里左右,速度还被死死限制在25公里。更重要的是,电动摩托车不用装脚踏,车身设计更灵活,储物空间更大,颜值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不管是日常代步还是偶尔“兜风”,体验都远超新国标电动车。
政策层面的“松绑”也给电动摩托车添了把火。随着各地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扶持,很多城市取消了对电动摩托车的限行规定,甚至推出了上牌补贴、免购置税等优惠政策。以前买电动摩托车担心进城受限,现在只要手续齐全,就能畅行无阻,这让不少原本犹豫的消费者下定决心入手。
消费者的购车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以前大家买两轮车,只图“方便、便宜”,对驾照、上牌这些流程比较抵触。但新国标实施后,新国标电动车的体验大幅下降,而电动摩托车虽然需要考驾照,但其考取难度不高,费用也只要几百块,花几天时间就能拿到手。对比下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与其买辆‘憋屈’的新国标,不如花同样的钱,考个驾照买辆性能更好的电动摩托车”。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销量同比下降12%,而电动摩托车销量同比暴涨35%,其中三千到五千价位的电轻摩最受欢迎,成为很多上班族的“代步首选”。不少电动车厂家也嗅到了商机,纷纷转型生产电动摩托车,原本专注于电动车的品牌,现在也推出了多款电轻摩、电摩产品,争夺市场份额。
个人观点声明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规范,本质上是为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这一初衷值得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合规的过程中,部分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牺牲了用户体验,导致“慢、丑、贵”的问题突出,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日常出行需求。
而电动摩托车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它既满足了消费者对速度、续航和实用性的需求,又符合新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政策的扶持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过,电动摩托车属于机动车,车主在享受性能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按时上牌、考取驾照、佩戴头盔,避免因违规行驶引发安全事故。
对消费者而言,购车时不必盲目跟风,应根据自身需求和使用场景理性选择。如果只是短途代步,且所在城市对电动自行车限制较少,性价比高的新国标电动自行车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日常通勤距离较远,对速度和续航有要求,且愿意花时间考驾照,电动摩托车会更适合。对厂家来说,也应在合规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用户体验,同时注重电动摩托车的安全性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整个两轮车行业健康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