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提三个月的崭新座驾,本该是享受驾驶乐趣的时候,浙江温州的张先生却经历了三次惊魂时刻——刹车踏板在行驶中突然失去反应。第一次发生在小区门口,他猛打方向擦着花坛停下;第二次在高速匝道,拉手刹蹭着护栏滑行百米才停;第三次直接追尾前车,保险杠碎了一地。
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超过200位车主自发组建了“刹车失灵互助群”,车型从国产新能源到合资燃油车均有涉及。一位宝骏悦也车主描述,去年12月踩着毫无反应的刹车踏板,眼睁睁看着车撞飞摩托车:“仪表盘跳出的黄色乌龟标志,成了我这辈子的心理阴影。”该品牌4S店承认是电子助力系统故障,却只肯补偿千元保养券。更离奇的是某新势力车型,检修时竟发现刹车油管接头装反,工作人员轻描淡写解释为“生产线偶发失误”。
厂商的应对策略让车主们寒心。有车主晒出录音,售后人员反复强调“数据正常”“建议升级系统”,直到记者介入才改口“存在小概率故障”。河南某奥迪车主因修理厂误喷化油器清洗剂导致刹车失灵,维权时对方直接拒接电话,最终只能起诉索赔。这些案例暴露出从生产装配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漏洞——流水线上的工人可能分不清刹车油管颜色标识,维修技师敢往精密部件喷强腐蚀清洁剂。
资深汽修师傅王建国透露,现在车辆电子化程度越高,隐患反而越隐蔽:“以前刹车失灵多是机械故障,现在可能只是某段代码出错。有些车厂为赶交付周期,把本应三个月完成的制动测试压缩到三十天。”他建议车主每月自查刹车油颜色、每五千公里检查刹车片厚度,发现踏板变软或异响立即送检。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刹车系统故障达到“危及人身安全”程度即可退车。但现实中,车主往往需要自费第三方检测,而鉴定机构多与车企有合作,导致维权困难。目前已有23位车主准备集体诉讼,他们手里握着行车记录仪视频、EDR黑匣子数据,试图撕开行业潜规则。
当智能科技成为卖点,安全保障更应是底线。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4年因刹车失灵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比上升17%,其中八成涉及三年内新车。这些带着合格证出厂的车辆,不该让消费者用生命来检测质量。
(消息来源:读特新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