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7月11日起 合规网约车必须张贴身份标识 乘客可扫码验真

咱们老百姓日常出行,现在是越来越离不开网约车了,方便是真方便,但心里头那点不踏实,也一直是块心病。

每次在路边等车,看到开过来一辆,心里都得先打个鼓:这车是正规的吗?

司机靠谱不?

注意!7月11日起 合规网约车必须张贴身份标识 乘客可扫码验真-有驾

万一真遇上个“黑车”,出了问题找谁说理去?

这个疑虑,可以说是悬在每个打车人头上的一个大问号。

不过,从今年7月11号开始,交通管理部门终于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了。

一项新规定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包括西安、哈尔滨、宝鸡等地同步推行,核心内容就一条:所有合法合规的网约车,都必须在车身上贴一个统一的“身份标识”。

乘客只要用手机扫一扫,这辆车的底细就清清楚楚了。

这听起来确实是个大好事,感觉以后打车能放心不少。

但咱们也得冷静想想,就靠这么一张小小的贴纸,真能把网约车行业的安全漏洞给彻底堵上吗?

这背后的门道,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注意!7月11日起 合规网约车必须张贴身份标识 乘客可扫码验真-有驾

首先得说,这次各地交通部门是动了真格的,花了不少心思。

这个“身份标识”可不是简单印个字儿那么草率。

比如在哈尔滨,人家要求把一种特制的发光标识贴在车辆两侧的前车门上,到了晚上,这标识一亮,比传统出租车那个顶灯还要醒目,大老远就能认出来,那些想浑水摸鱼的假冒车,一眼就能被识破。

再看看江苏的盐城,他们走的是高科技路线,设计的专属图标里头带着防伪码,技术含量很高,大大增加了仿冒的难度和成本。

更有意思的是四川遂宁,他们不仅要求车要贴标,还要求司机师傅们穿上统一的天蓝色工作马甲,这一下“人车合一”,官方认证的感觉就更强烈了,乘客一看这阵势,心里的安全感自然就上来了。

这个新规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在推行了统一标识之后,广东东莞的合规网约车订单量,一下子就飙升了25%,这说明乘客们开始用脚投票,主动选择那些有“身份证”的车辆。

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效果更明显,关于网约车的投诉量直接减少了一半。

这充分证明,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不是分不清好坏,而是以前没得选,信息不对称。

注意!7月11日起 合规网约车必须张贴身份标识 乘客可扫码验真-有驾

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官方认证的标识,那些没贴标的车在路边揽客,很多乘客直接就无视了,选择权终于回到了消费者自己手里。

从这个角度看,这项政策无疑是成功的,它简单、直观,有效地解决了乘客识别合规车辆的第一道难题。

然而,任何一项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免不了会遇到各种现实的挑战。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新规刚一出来,一些司机群体里就开始流传起了各种“应对指南”。

最典型的操作就是“高峰撕标,平峰贴标”。

有些司机算盘打得很精,在上下班高峰期,平台派单根本不愁,他们就把那个官方标识悄悄撕下来,这样就可以不受平台监管,去接一些议价的私活,挣的钱不用给平台分成,能多赚一些。

等到过了高峰期,路上单子少了,再把标识给贴回去,继续伪装成合规车辆,等待平台的派单。

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乘客,也扰乱了整个市场的秩序。

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规模较小、急于抢占市场的网约车平台,对这种现象采取了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

注意!7月11日起 合规网约车必须张贴身份标识 乘客可扫码验真-有驾

对它们来说,运力就是生命线,平台上有足够多的车在跑,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

所以,对于那些没有营运资质、不贴标识的车辆,它们也照样派单,只要能完成订单,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循环,司机觉得钻空子没风险,平台为了利益也乐于配合,最终的风险,全都转嫁到了我们这些不知情的乘客身上。

但最让人感到无奈和扎心的,还是我们消费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份社会调查显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有将近65%的受访乘客表示,如果坐无证的“黑车”能比正规车便宜个三五块钱,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西安的一线执法人员就曾亲眼见过这样的场景,当他们正在查处一辆非法营运的网约车时,车上的乘客非但不配合,反而显得很不耐烦,一个劲儿地催促司机快走,理由仅仅是为了“省下几块钱的早餐钱”。

为了眼前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差价,就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安全置于未知的风险之中,这种消费观念实在令人深思。

正是这种“价格大于安全”的心理,为“黑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和生存空间。

注意!7月11日起 合规网约车必须张贴身份标识 乘客可扫码验真-有驾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张车贴,终究只是一个“治标”的手段。

它能起到提示和区分的作用,但它本身无法根除乱象。

要想“治本”,就必须抓住问题的核心,而这个核心,就是网约车平台。

平台才是整个网约车生态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只有把平台的责任压实了,整个行业才能真正走向规范。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比如哈尔滨的那个规定就特别高明,在要求车辆贴官方标识的同时,还允许平台在车辆的后门位置,贴上自己平台的商业LOGO。

这一招,等于是把平台的商业信誉和车辆的合规性,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以后只要是贴着你平台LOGO的车出了问题,那就是在砸你平台的牌子,看你还敢不敢对违规车辆听之任之。

这就从机制上,倒逼平台必须主动去清理门户,加强对旗下车辆和司机的审核管理。

注意!7月11日起 合规网约车必须张贴身份标识 乘客可扫码验真-有驾

再看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例子。

西安有一家大型网约车平台,去年下定决心,一口气封禁了平台上1.2万辆不合规的车辆。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无异于“自断双臂”,肯定会流失大量用户。

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在清理完这些“害群之马”后,该平台合规车辆的订单量反而逆势增长了18%。

这个案例雄辩地证明,一个干净、安全、值得信赖的乘车环境,远比低价和虚假的运力规模,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

同样,包头市采取的“线上数据追踪+线下精准执法”的联动模式,通过分析平台派单数据来锁定违规车辆和平台,然后进行定点打击,罚得违规平台叫苦不迭,这种打到痛处的监管,才是真正有效的监管。

说到底,给网约车统一张贴“身份标识”,绝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它让安全变得可见、可选。

但这绝不应该成为监管的终点。

监管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车身上那张小小的贴纸,而应该穿透这层表象,牢牢揪住背后平台的“脖子”,用制度和科技的力量,管到底、管到位。

当然,作为乘客的我们,也需要真正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那为了省三五块钱而选择冒险的念头,真的该打消了。

毕竟,出行的安全感,从来不是靠一张贴纸就能糊弄出来的,它需要监管部门动真刀真枪的决心,需要平台企业刮骨疗毒的勇气,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每一次打车时,那份对自己负责的“较真劲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