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全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怎么破局?

干了这么多年汽车行业,我是真没料到,固态电池这事儿能被炒出这么多花样来。

前几天跟车企的老朋友聊天,大伙儿都在吐槽,现在关于固态电池的宣传实在太离谱了。“5 分钟充满能跑 2000 公里”“永远不会自燃”“能实现弯道超车的神器”…… 这些听着跟科幻电影似的标题,居然被包装成马上就能量产的黑科技。

再见了,全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怎么破局?-有驾

搞得我这老司机都忍不住想吐槽一句:别瞎掰了。

那真实情况到底咋样呢?

实际测试数据明明白白摆在那儿,2024 年广汽昊铂号称的 “全固态电池”,里面其实还掺着 5% 的电解液,根本不算纯纯的全固态。

再见了,全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怎么破局?-有驾

上汽智己 L6 也玩了把文字游戏,说是用了固态电池,实际上是半固态的。说白了,目前市面上压根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产品。

有意思的是,宁德时代的 “凝聚态电池”,本质上就是凝胶电解质加锂金属负极的混合方案,换了个好听的名字而已。

这些操作看得我直摇头,咱们玩概念没问题,但不能这么糊弄消费者啊。现在市面上那些所谓的 “固态电池”,基本上都是在现有技术上修修补补,离真正的全固态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再见了,全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怎么破局?-有驾

固态电池这技术,有不少卡脖子的硬伤。

最大的难题就在专利上。日本企业手里攥着全球 28%-36% 的核心专利,单丰田一家,就占了硫化物电解质专利的 72%。

再见了,全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怎么破局?-有驾

咱们国内车企要是想用这技术,每台车都得给日本那边交 1500 块的专利费,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后还得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制造设备也很头疼,90% 都得靠进口,就一台辊压机,能卖到 8000 万,简直是抢钱。这还不算完,咱们国产的 LLZO 电解质,纯度还达不到 99.5%,导致界面阻抗特别高,影响电池性能。

再见了,全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怎么破局?-有驾

生产良率也是个大问题,国内最好的水平也就 85%,跟日本企业的 95% 比起来,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些技术上的差距,可不是光砸钱就能快速补上的,得一步一步慢慢来。

那咱们到底啥时候才能真正用上全固态电池呢?

按照我的预测,固态电池的发展得经历三个阶段:

再见了,全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怎么破局?-有驾

2025-2027 年,半固态电池会在豪华车上小范围应用,但成本太高。开发商为了收回研发成本,肯定先往百万级的豪车上装,普通老百姓想用上,估计难。

2028-2030 年,全固态电池在实验室里可能玩得挺溜,但量产的良率死活上不去。这阶段估计会看到不少 “突破性进展” 的新闻,但大伙儿别抱太大希望,实验室里的东西和能批量生产的产品,完全是两码事。

2030 年之后,氢能源和锂硫电池这些新技术可能就开始抢占市场了,到时候固态电池说不定就成配角了。市场竞争就是这么残酷,谁也说不准最后谁能笑到最后。

所以啊,现在打算买车的老铁们,别被那些固态电池的 PPT 给忽悠了。这技术确实厉害,但离真正能大规模用上,还差得远呢。与其盼着那些遥遥无期的新技术,不如把眼光放在当下:

多看看实际测试的续航里程,别光信宣传页上的数字;
了解一下快充技术怎么样,周边的充电桩多不多;
根据自己平时咋用车来选车,别盲目追最新的技术;
重点看看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这才是最实在的。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说得对:新能源领域的革命,不是靠一两项技术突破就能成的,得材料、基建、商业模式一起进步才行。

总的来说,固态电池这事儿,就跟 21 世纪初的燃料电池似的,技术是好技术,但别指望它短期内能解决所有问题。

整个行业啊,还是得踏实做事,别天天画大饼。现阶段,把现有的锂电池技术再提升提升,可能更实在。

说句实在话,新能源车的技术更新太快,有时候连我这老司机都看得眼花缭乱。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技术要成熟,都得有时间沉淀,消费者也不该被那些营销话术忽悠着买单。

咱们该理性的时候就得理性,该等的时候就得等。毕竟,买车是件大事,可不能只凭一时冲动。

你对固态电池这事儿咋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咱一起说道说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