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新闻挺炸裂的,说是一辆美国的电动车,叫Lucid Air,一口气跑了1205公里,创了个新的世界纪录。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惊了。
咱们平时开电动车,最头疼的就是续航问题,标着600公里的车,冬天开个暖风上个高速,能跑个三四百公里就不错了,续航打个对折是常有的事。
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能跑1200公里的,这简直就像是手机待机一个月一样,有点超出现实认知了。
于是大家心里就犯嘀咕了,这车是怎么办到的?
是不是用了什么黑科技?
再看看咱们国内,天天说自己新能源技术领先,那我们的车企都在干嘛呢?
怎么没见谁跑出这么个吓人的数字来?
咱们先来聊聊这个跑了1205公里的Lucid Air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它是怎么做到的。
Lucid是一家美国的造车新势力,背景还挺有意思,它的创始人里有华人工程师,而且最早还是在特斯拉干过的核心技术人员,后来因为跟马斯克的理念不太合,就自己出来单干了。
他们家的核心技术就是三电系统,特别是电机,做得特别小,效率又特别高,能达到97%,意思就是电池里出来的电,97%都用在驱动车轮上了,浪费的特别少。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消化系统特别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吸收,没啥浪费,自然就更经饿。
这次破纪录的挑战,他们选的路线也很有讲究。
从瑞士一个叫圣莫里茨的地方,开到德国的慕尼黑。
听着是翻越阿尔卑斯山,路况挺复杂的,但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就是海拔。
出发地圣莫里茨在山上,海拔有1800多米,而终点慕尼黑在平原上,海拔才500多米,这中间有超过1300米的高度差。
开过电动车的朋友都知道,下坡的时候,车子会进行动能回收,轮子转动产生的能量会反过来给电池充电,车子仪表盘上甚至能看到续航里程在往上涨。
所以,这次测试虽然有上坡下坡,但总体趋势是往下走的,动能回收肯定帮了大忙,等于是一路上给你免费“加了不少电”。
当然,能跑出这个成绩,车子本身底子也好。
这辆Lucid Air装了一块巨大的电池,足足有118度电。
这是什么概念呢?
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纯电家用车,电池容量大多在70到100度之间,它这个电池包本身就比别人大了一圈,就像是天生就带了个超大号的油箱。
所以,这个1205公里的纪录,是“超大电池”加上“高效电机”再加上“占了便宜的下坡路段”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更像是一次在特定条件下的技术实力展示,证明了纯电车的续航天花板可以很高。
不过,这辆车在美国的售价超过11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要80万,属于是豪华车的范畴了,这种顶级的性能,自然也需要顶级的价格来支撑。
那么,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内的汽车品牌。
当Lucid在阿尔卑斯山秀肌肉的时候,我们的车企是不是真的像有些人说的,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不务正业呢?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看市场,就会发现,中国品牌和Lucid走的根本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解决的也是不同层面的问题。
如果说Lucid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像奢侈品一样的“续航王者”,去冲击技术金字塔的塔尖,服务于那一小部分不差钱的消费者。
那么中国车企的目标,则是要解决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用车痛点,让新能源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这两种思路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只是发展阶段和市场策略不同。
中国车企早就想明白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单纯把续航里程堆到1000公里以上,意义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为这背后是更高昂的购车成本和更重的车身。
大家真正的焦虑,与其说是“一次能跑多远”,不如说是“充电方不方便、快不快”。
所以,中国品牌的解决方案更加立体和务实。
你看,一条路是解决充电速度问题。
现在很多国产品牌都在搞800V高压快充技术,比如小鹏、理想、智己等等。
这种技术可以让车子充电跟手机快充一样,充电10分钟,就能增加三四百公里的续航。
当你长途开车进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喝杯咖啡的功夫,车子就补能得差不多了,这种体验是不是从根本上缓解了续航焦虑?
这就好比,你手机电池虽然不大,但配了个超级快充头,几分钟就能充满,你也就不会天天担心电量了。
另一条路,是蔚来开创的换电模式。
这条路更直接,干脆不充电了,直接把没电的电池拆下来,换上一块满电的,整个过程三五分钟,比加油还快。
蔚来现在已经在全国建了两千多个换电站,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基本形成了一张网络。
对于蔚来车主来说,长途旅行的补能体验,甚至已经超过了燃油车。
还有一条路,也是目前在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就是插电混动和增程式。
像比亚迪的DM-i技术,问界、理想的增程技术,它们给车子装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电池,足够日常上下班通勤用纯电,省钱又环保。
真要跑长途或者去没充电桩的地方,车里的发动机就会启动,可以烧油发电,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这种“可油可电”的模式,综合续航里程也能轻松超过1200公里,而且还没有任何补能焦虑,完美契合了中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辆车,需要它能应付所有场景的需求。
正是因为这种务实的方案,才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短短几年内飞速提升。
所以,我们再回来看那个问题,当Lucid在挑战极限续航的时候,中国品牌在干什么?
它们在铺设覆盖全国的超充网络和换电网络,在打造更符合国情的混动技术,在把曾经几十万豪车才有的智能驾驶、空气悬架等配置,下放到二十多万甚至十几万的家用车上。
它们不是在卷“冰箱彩电”,而是在卷用户体验、卷补能效率、卷技术的普及化。
一个是在攀登一座技术的高峰,向世界展示可能性,值得我们尊敬。
而另一群人,则是在修筑一条通往未来的、让所有人都能走上去的康庄大道,这种改变可能更深刻,也更伟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