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市场为何冷清?原来车价虚高、行情脱节,让消费者明智选择新车,不再被陷阱所困
你知道吗?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二手市场的事。像我这样平时自己也算边角料懂点汽车研发、供应、渠道啥的。逛市场那次,真是给我最新的行业生动教材。
一大早我就去了本地二手车市场。这地方其实不算新奇,但每次过去都觉得怪怪的——除了少量低价车,其他的基本都是价虚实不符。记得我刚看上一辆2018年宝来,行驶了5万公里,车贩子开价4.5万。你说奇怪不?新车低配才7万多点,卖了五年还几乎只贬了2万左右,差不多一年的贬值也就5千的样子。这么算下来,是不是太夸张了?我当时就问哥,这账怎么算的?你这价格怎么收的?车贩子一边蹲在车边抽烟,一边拨弄着钥匙,说什么全程4S店保养,没出过事故,划痕也少得可怜。闻言,我又绕了两圈,心里扒拉着,干净不等于好用啊。
我观察车间,门缝还是整齐,发动机舱亮得像新开张的水果摊,但这个时候我就想:五年车,一车的年月感都跑不掉。看着轮胎花纹快磨平,我就跟车贩子搭腔:兄弟,你这胎得换了吧?新胎没个五六百不算是个完美方案。他甩出一句这都算细节,我也不跟他争了。你看,二手车哪有不用考虑到必须换某些零件的?尤其对我们普通消费者,第一件事都是要不要换轮胎,刹车油这些东西。
我心里也明白,二手车哪能像买苹果一样,每天都无忧无虑?他这送一次基础保养我也听得出就是摆一本账。换句话说,什么时候都少不了维修的钱,问题是二手车换一个轮圈、换个刹车油,心里数得出这些用度要是多少钱吗?大概也就是几千块。
说实话,我还琢磨着近期价格——有个样本我特别留意,估算下来,二手车与新车的贬值差实际上变化很大。你们知道吗?去年我一个朋友刚买了辆同款轩逸,优惠完大概7.5万,现在二手价5万左右。那就是说,短短三年,贬值了约两万,看着很合理对吧?但是不是又太正常得让人觉得没啥涨价空间?应该说,价格保值率在合资车里还可以,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都会知道二手车的贬值快慢,尤其在国产品牌面前,感觉还是保值差了点。
中间我还碰到个懂行的老司机,他咧嘴笑说:合资车的保值率比国产车高30%左右。我打个比方:假如一辆车新车9万,三年后还值6万多,国产的可能就只剩下4万多。这里面有个盲点,你们知道个细节吗?国产车虽然贬值快,但其实成本也很低,尤其是他们自己供应链上,从生产到物流,基本到家门口就完了,就像我随手一翻之前拍的相册,钱都省得干干净净。
但我后来意识到,说到价格,我们不要只看卖出的价格,还得想想收车的时候——收车价很可能比预想要低,这是我一开始没考虑到的。一旦考虑到这个问题,就明白了为什么二手车市场冷,其实就是价格虚高造成的。车商收车的时候价格高,卖车时又得折价出手,利润空间本来就微薄。
突然想到,这不就像卖二手手机或者二手家电一样?涨价快、回收成本高,最后买家渐渐都清楚了:你虚高的价格,只会吓跑买家。反正我也经常问:你这个价格,真合理吗?自己大脑也在打个算盘。
有个小插曲是我遇到个大叔,他正跟我聊车,说他打算给儿子买辆代步。预算4万左右,结果一算,要么买得年头老点,要么配置低得可怜,还不如多存点钱上一辆新车。他跟我说:你看,那些二手车,老贵了,特别是合资的,价格都不让人舒服。我笑了笑,心里暗想:这其实是个价格信息脱节的问题——车贩子口中的一二手行情跟市场真实差得太远。
我曾在市场另一头看到辆朗逸,5万公里,报价5.8万。新车优惠不到9万,三年贬了一万多,看似合理,但千万别忘记,这车2020年优惠力度那么大,落地不过十几万。现在还敢说保值率好?我心里一点都不信。你们知道吗?这种车型在市场上其实一直是价格固化的代表,反而让人觉得买二手不如新车。
差点忘了说那个搞砸的卡罗拉,据我看,一辆7万公里的,都喊价4.2万。而新车只多几千块,低配还不到8万。你说合理不合理?我估算了一下,这辆车八年了,能值四万多,的确算得过去。要不是看在卡罗拉的耐用名头上,我也不会觉得这价格还算行。
那问题又来了:二手车定价到底是怎么回事?市场会不会变?我相信,逐渐的,消费者开始变得理性了。不仅仅是我,也有不少年轻人自己开始研究车辆保值率了,人们对折旧快、亏钱快的车型越来越敏感。
这次逛车市场,打破了我一些固有的想法——其实大家都看准了:新车越来越便宜、优惠力度越来越大。line的节奏不由得让我想到:二手车的优势到底还能留住人心几何?难道只能靠稀缺性或品牌溢价?还是说,市场的价格信号才是王道?这个问题,还得交由时间给我答案。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真的在想:你们怎么看?二手车未来会不会越来越难卖得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