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高性价比和耐用经济著称的韩系车在中国市场遭遇惨败,真的得重新思考它们的战略了。
我有个朋友,他是福特4S店的销售。他一直说:你韩系车曾经在我们这儿是风头无两。去年我去他店里看看,店面面积比我上次来的时候少一半,排队的车子也明显少了。记得2016年,北京现代那阵势,几乎每个街角都能见到它的广告,4S店多得像蚂蚁窝。 but,这几年变化大了。
你知道吗?2016年左右,韩系车的畅销车款是索8、朗逸的硬核对手,价格空间在十万到十五万之间,节能、耐用、价格实惠。那时候,销量差不多两百多万,甚至占了市场的7%多。这个数据多真牛。但到了2024年?不足1%,大概32万辆,都变成了香菜般微不足道。这可不是小问题。
我特意翻了下笔记,曾经北京现代的经销商还超过700家,现在不到200家了,许多店铺都转了行业。你不觉得奇怪吗?其他品牌,像现代起亚,在全球市场表现还不错,去年全球销量超过723万辆,排第三。怎么就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直白说,就是战术出了问题。
你可能会问:是不是市场变化快,韩系车响应慢?这可是其中一环。我觉得根本问题在于——本土化没做到位。我不是说技术出问题,而是公司决策上一根筋。那些关键职位,多是韩籍高管,听说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了解有限。智能座舱、车机生态、电动化……这些今年成了硬指标。结果呢?韩系车的新品,电动化方面严重滞后。
举个例子,去年我朋友给我发了个微信:起亚新车还没上市,按理说不能等到2025才全线推电动车吧?我笑了,心想:也是啊,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没人等你慢节奏。
我还记得那天我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一张悦达起亚的广告海报,写着海外销量占比70%,意思就是说中国市场不是它的重点。说白了,它更依赖出口来消化产能。我就在想:这个重出口、轻本土的策略,什么时候才能不显得那么被动?尤其是在电动化浪潮下,国产品牌不断突破,像比亚迪、蔚来,技术门槛每年都在抬高。韩系车差距越来越大。
还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我前几天和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老李,韩系车老掉链子,走到哪里都能见到要在路边做修理的。我问:为什么?他耸耸肩:主要是一些零件可能用料不够讲究,时间长点就出问题,尤其电池包,起码得四五年不出问题。这让我猜测:难不成,韩系车的用料在中国?我没深究,但心里觉得:性价比这事儿,你真不能光看表面啊。
你知道吗?我猜测(也许不太靠谱)——韩系车的真实成本,其实比它宣传的要高一些,比如维修率、二手价、保值率。我琢磨,比如一台韩系车,100公里的用油费,粗算些许,也得在7元左右。保值率?就算比国产车高点,但也没想象中那么值钱。我记得一位朋友曾经说:韩系车,最怕的还是二手价掉得快。这不是空穴来风,市场反馈就是这么说。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些模糊战术。你知道,韩系车在价格策略上一直比较弹性——偶尔会出现买大送小优惠大放送。但这究竟能维持多久?作为一名从业者,我心里也在怀疑:这算长远策略吗?还得看消费者怎么想。
细细想来,韩国车企的性价比优势逐步被国产品牌蚕食了。比亚迪、吉利的技术成长,让原本差距拉大得难以弥补。曾经的看不懂国产技术,变成了国产车就是手机里那种软件更新快的新常态。韩系车要想翻盘,肯定得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消费者其实更想要懂中国的韩系车?不是更便宜,而是更贴心、更智能、更符合年轻人当前的出行需求。
这里面也让我跑题一会。你说,下个季度冠上专为中国定制的车款,能不能激起点消费者兴趣?我个人有点怀疑,毕竟市场调研还没到那种直接问用户的阶段,但这话题值得细想——你到底要的,是低价货,还是懂你心思的车?
车企对未来的想象也没错。电动化是趋势,但怎么做?比拼的真不是价格,而是交付体验。那你说,韩系车能否在这个阶段找到自己的出路?还是要靠回头一看,认清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才能在这场变局里留得住脚。
(这段先按下不表)最后留个问吧:你觉得韩系车最该从哪个方面发力?是技术创新、服务体验,还是重新定位品牌价值?反正,如果你是他们的市场策划,第一步会想到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