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一汽-大众整车销售16万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1%,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0%。大众品牌单月交付8.7万辆,同比增长12.5%,不仅领跑合资阵营,还成为燃油车市场回暖的关键推力;奥迪品牌当月交付6.1万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7%;捷达品牌交付1.2万辆,同比增长33.4%。另据数据显示,A级家轿速腾上半年累销超11万辆,同比增长8.4%,占了44.4%的细分市场,继续蝉联榜一。可以看出,即便面对新势力的凶猛之势,一汽-大众依然有着自己坚强的拥趸。
一汽-大众的表现狠狠回击了那些车市内卷合资下行,燃油衰退的论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消费者去选择一汽-大众?7月17日,一汽-大众在位于吉林长春亚洲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一汽-大众综合汽车试验场,举行了一场品质之旅活动来解开谜底。
在这场活动上,一汽-大众把能讲的或不能讲的,能看的亦或不能看的底牌全都一股脑的展现出来。合资下行为什么一汽-大众行?在新势力新能源挑战越发强势的情况下,一汽-大众逆势上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跟那些习惯性将品质第一营销术语挂在嘴边的车企相比,一汽-大众是如何做到真正的落实?面对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这些平常消费者不易感知到的地方入手,通过这场品质之旅活动,尝试对这些疑问进行解答。
01
一汽-大众给钢铁侠的外衣再涂一层润肤霜
“3年不锈蚀,12年不锈穿。”这是一汽-大众在防腐技术上高出行业30%的承诺。在不了解的人看来,这或许就是一套营销数据,但只有一汽-大众知道,要兑现这样的承诺有多难。
需知车辆锈蚀危害贯穿整个使用周期,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这会破坏车身钢板的完整性,导致翼子板、底盘等部位逐渐变薄、穿孔,严重时甚至会削弱车架的承载能力,对行车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因此,车辆拥有良好的防锈工艺也是企业品牌高品质的直观体现,这也是区别于普通产品的核心特质之一。
作为合资品牌代表之一,一汽-大众对于防腐工作,堪称是做到了细致入微。首先一汽-大众会进行电泳工艺,其所使用的360度翻转电泳技术成为车辆防腐的一大创举。该技术运用Ro-Dip车身翻转传送工艺,通过先进的电泳穿梭机,实现车身在电泳槽内360°旋转,而其他部分车型仅作±45°翻转。这一创新工艺,使得车身内表面、空腔以及各个缝隙角落与电泳液充分接触,发生化学反应。
以迈腾B9为例,在电泳过程中,白车身作为阴极,在阳离子电溶液里通过360度全浸翻转,使得车身内外表面、腔体和间隙都能与电泳液充分发生化学反应,涂料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均匀沉积,形成均匀的电泳层。这一过程极大地提升了车身的泳透力、光滑度和防腐性能,为车身提供了第一层全面且基础的防护,使车身具备了初步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
一般车企进行了电泳工艺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但一汽-大众还引入豪华品牌使用的空腔灌蜡技术,这再次为车辆筑起一道防腐墙。大众集团会针对车身前纵梁、门槛等结构性空腔,在生产中通过局部加热后高压注入120度液体蜡,待冷却后形成密闭连续保护膜,以增强车身防腐能力的关键技术。这是大众集团车身防腐的关键工艺,相当于为给钢铁侠的外衣再涂了一层润肤霜。因为电泳工艺也不能对车辆特定部位进行百分百的覆盖,如果受到砂石、盐水等侵蚀,容易诱发车辆腐蚀。
该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车身板材选用、底盘装甲、油漆工艺等形成全维度防护体系,且全系车型标配。为强化验证,一汽-大众2023年建成国内防腐试验场,整合大众集团全球标准形成统一标准,拥有14条专用腐蚀线路、4000平试验中心及8套盐雾试验仓,其盐水浓度为行业两倍,成分涵盖硫酸镁、氯化钙等,试验存放时间达行业2.5倍,并通过负压抽取让盐雾渗入车身内部强化测试。
严苛的工艺与验证换来显著成果,一汽-大众旗下ID.4在连续三年的耐腐蚀测试中获97.2分的高分,印证了“3年不锈蚀,12年不锈穿”承诺的底气,也彰显了其在防腐领域对品质的坚守。
02
两亿投资的试验室每年完成500多场真实碰撞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2000MPa、2200MPa这样的材料强度的传播越来越常见,似乎数值直接和真实的安全性划上了等号。
回到一辆车真正的安全表现上,材料强度只是基础,工艺和验证才决定了它能不能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作用。
从一块钢板到一辆车之间,还有一道更重要的工艺。如果没有焊点的密度、涂胶的延展性、连接方式的完整性,再高的强度也难以在复杂碰撞中保持结构完整。
焊接当量用来描述车身连接方式和分布密度,一汽-大众焊接当量达到8000至13000,激光焊最长14米,车身涂胶长度更是达到173米,这些指标虽然不显眼,但决定了车辆在受到冲击后能不能把力传出去、把舱体稳住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一汽-大众的标准是行业平均的2-7倍,甚至是有和没有的差别。
如果要验证这些材料和工艺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果,必须通过试验一次一次“撞出来”。这就涉及到一个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验证环节的实操性和多样性。
当前行业开发节奏加快,很多企业在设计阶段依赖仿真模拟,一次通过就进入量产节奏。但仿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模型之外。
一汽-大众工程师用钢板误差举了一个例子,当钢板厚度为0.9mm、1mm、1.1mm时,在同样测试标准下产生的数据完全不同,通过模拟只能生成绝对标准工况的成果,反而缺少了对量产环节误差的考量。
一汽-大众的碰撞验证体系不跳步骤、不省过程,所有的车都要经过真实的冲击和数据还原。
这座位于长春一汽-大众总部的碰撞试验室,总投资接近两个亿,包含三条碰撞轨道、130吨可移动碰撞塔、超过40种实车碰撞工况,每年执行超过500次碰撞试验。每一场碰撞测试,从准备、装车、标定、碰撞、复原到数据比对,至少需要8至9天的完整流程。
这都是每个项目的固定动作,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每一个阶段都必须完成实车验证,并通过全指标判断,不能只靠一次“代表性测试”作为结论。
可能有人会问,AI如此发达,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实车撞击?其实答案很简单,仿真的结果是趋势,实测才能发现问题。一汽-大众不仅要求结构的绝对稳定,还要求结果一致。
在一汽-大众看来,品质比的就是稳,一次过关不等于安全,次次一致才叫稳定。
放在整个行业节奏里看,一汽-大众选择的路径并不轻松,但它选择把安全的事情做得更重。年均500多场碰撞试验,不是为了作秀,也不是为了撞给消费者看,而是为了确认这辆车、这套结构、这个方案,足以应对它即将面对的全部不确定性。
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某一个材料强度的节点,而来自一次又一次验证后可以确定的数据稳定性。这是每一辆车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所有消费者最终能够感受到的信心来源。
03
智驾座舱科技感折射一汽-大众体系化品质思维
真正的高品质并非单点突破,而是构建在全维度、成体系的技术布局与工艺坚守之上,从基础性能到智能体验形成闭环式保障。
一汽-大众将“聪明好开”视为品质新维度,其中奥迪A5L全球首搭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成为豪华燃油车智能化转型的先锋。这背后是依托奥迪全新PPC平台与E³1.2电子电气架构,该架构通过对动力、智驾、座舱、舒适、安全五大域控制器的集中化处理,将信号传输延迟压缩至微秒级,不仅解决传统燃油车电气化架构不兼容难题,而且将传统燃油车协同效率推向新能源级别,为智驾系统提供稳定电力与高效算力支持。
在这次一汽-大众品质之旅会上,与会者们也领略到富有科技感和人情味的座舱。其中一汽-大众拥有会聊天的巨幕,这一技术不仅能在车辆转向时,精准投射动态转向标识,辅助驾驶员安全转弯;在行人较多路段,及时在前方地面投射行人警示线,保障行人安全。更惊艳的是,它能与智能驾驶系统深度协同,当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监测到前方路况复杂需减速或避让时,极大提升行车交互安全性与效率,让出行在灯光指引下更加安心。
一汽-大众还首创了行业智能音乐玻璃,以纳米陶瓷技术将前后风挡与天幕转化为隐形声场单元,现场工程师透露,该功能相较传统扬声器系统,能耗直降72%,百公里省1.5度电。更关键的是区别于传统车载音响通过喇叭发声,该天窗能让玻璃直接成为发声载体,使整个车顶化作音响。其独特之处在于实现舱内声音平权,无论前排驾驶员还是后排乘客,都能在同一空间内,享受均匀、立体且环绕的音效体验。在播放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时,天窗玻璃震动与音乐节奏同步,营造出沉浸式音乐氛围,让车内秒变私人音乐厅。
全自研的座舱模型Hi Space更是一汽-大众带给用户的惊喜,电动对开门设计,摒弃传统车门开启方式,以优雅流畅的电动滑门,不仅让乘客上下车更加便捷,避免狭小空间开门不便的尴尬,还为车辆增添未来科技感;旋转座椅可灵活调整角度,满足不同场景需求,无论是车内休息、乘客交流,还是进出车辆,都能提供更舒适姿势。座舱内由2000余颗LED组成的交互面板功能丰富,不仅能实时显示车辆状态、续航里程等关键信息,还内置多种趣味小游戏,在停车休息时,为乘客提供娱乐消遣,将实用功能与情感体验巧妙融合,让每一次车内时光都充满温馨与乐趣。
无论是车辆下半身的品质,还是上半身的智能科技,一汽-大众是以体系化思维将品质渗透到产品全生命周期,证明高品质从来不是单一指标的比拼,而是从安全到体验、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超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