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天门山撞坏护栏 奇瑞汽车致歉,生态红线不是营销捷径

一辆SUV在陡峭的石阶上失控下滑,撞碎护栏,激起一片尘土。这不是电影镜头,而是2025年11月12日发生在张家界天门山的真实一幕。奇瑞汽车为宣传新车风云X3L,在“天梯”路段进行极限攀爬测试,却因安全绳脱落导致车辆失控。所幸无人伤亡,但碎裂的石栏和围满游客的警戒线,让这场“技术秀”成了公共争议的引爆点。

这起事故暴露的,远不止一次失败的营销。它撕开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否该为商业极限测试敞开大门?一边是企业对流量与曝光的追逐,一边是生态安全与公共资源的底线,两股力量在此激烈碰撞。

法律早已划下红线。根据《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森林公园内严禁开展不符合生态管控要求的开发活动。商业性质的极限测试,因其高风险、高干扰性,本质上属于被禁止的范畴。此类活动需穿越陡坡、碾压植被、制造噪音,即便短暂,也可能扰动野生动物、破坏微地貌。而天门山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其“天梯”所在区域虽为人工步道,但仍处于核心景观区范围内,任何未经国家林草局审批的建设或活动,均属违规。事实是,此次测试仅向景区报备,未获省级林业部门正式批准,程序上已失守。

支持者或许会说:极限赛事能带火地方经济。的确,东川泥石流越野赛曾创下3亿浏览量,带动旅游收入超3.4亿元;环塔拉力赛让新疆沿线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但这些成功案例,多依托于荒漠、戈壁等生态承载力较强的区域,且经过严格环评与系统规划。它们的核心是“体育+文旅”的可持续融合,而非一次性的汽车品牌秀。奇瑞的测试既无赛事组织形态,也未纳入区域旅游体系,更像一场孤注一掷的流量赌博,其带来的生态风险与潜在危害,远高于短暂的传播效应。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公共资源是否应为商业行为让路?天门山“天梯”是游客通往天门洞的必经之路,日均人流量巨大。在此进行高风险测试,即便采取隔离措施,仍可能威胁公共安全。企业占用此类空间,本质上是在使用全民共享的自然资产为品牌背书。当一辆车因技术故障撞向护栏时,买单的却是景区和公众——修复成本、管理成本、信任损耗,皆由社会承担。这种“私利公担”的模式,难以持续。

国家级森林公园不是企业的试验场。真正的品牌价值,不应建立在生态边缘的冒险之上。奇瑞已致歉,护栏也将修复,但制度的漏洞仍需补上。未来,类似活动必须回归法治轨道:凡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商业行为,须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批,公开生态影响评估,并接受社会监督。

自然之地,容不下侥幸。每一次对规则的试探,都可能成为下一次事故的伏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