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在路上看到一辆比亚迪C11电动巴士,站在公交站旁边,不少乘客盯着它的尾部盯了会儿,脸上还带着点期待。这车可真大,11米的车身比我家那辆小货车还长多了,气场十足。你知道为什么我会对它感兴趣,除了平时对新技术的好奇,还因为这款车的续航数据让我觉得这个领域真是硬碰硬。
要说比亚迪出这个C11,技术上的创新其实挺多的。先不说百公里耗能几个度(估算/体感:可能在20-25度左右),就说续航,730公里,这个数字在商用车里,算是史诗级大。我猜测市面上同价位几种主打长续航的电动巴士,差不了多少,或多或少差个十几二十公里。但关键点不在这里,而在集成化设计带来的变革。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句:Cell to Chassis。直白点理解:把电池嵌到底盘里,不再是两个大块电池包拼拼凑凑的布置,而像把厨房里的冰箱直接放进墙里,既节省空间,也让重量更均匀。你可以想象成一台空间利用大师在做装修,把所有笨重的电池都藏进去,身材变得紧凑,重量也更轻点。听着就觉得,窄一点、轻一点,动力响应快一些(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块电池容量可选,从184到593千瓦时,容量多得出乎意料。换句话说,就是你去买大米,不是只买一袋二袋,而是可以选到一个储存空间能装下更大存储的版本。满载开空调,续航还能保证400多公里,这在公交车里,已经很硬核了,现在有些家用车都难做到。
你可能会问,电池不容易冷起来吗?尤其北方冬天。比亚迪用了碳化硅功率电子,和热管理系统,确保温度稳定。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用暖气片,暖气越均匀,供热效果越好。低温续航多跑50-80公里,这个数据估算(体感/样本少)可能会有些偏差,但大体能理解:冬天用车,影响还是挺大的。
还有一个细节,1000伏高压架构,真是让人舍不得换成更低压,想象一下这系统就像给车打了鸡血。充电快、效率高,这不也在节省时间么。以我个人经验,快充20分钟可能补充个百十公里续航,真心挺方便。
说到安全,刚才我还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比亚迪这次搞了个紧急停止按钮,挺关键的,出了问题好快停。紧急情况用到,不算炫技,但确实提升了安全系数。再看驾驶辅助,配备了自己研发的系统,能干预偏离路线,也算是安全带上的安全带。这些东西,比起传统公交车的老司机开车,蒙着脸要科技味多了。
问:你觉得,公交车真的能智能到让人放心吗?我自己总在想,未来会不会变成自动驾驶公交,司机有点多余?……
其实比亚迪这次布局,明显是希望用技术领先,掌握未来的公路霸主位置。可是可能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制造成本,最创新的电池嵌入技术,成本能不能接受?这个我没细想过猜测,可能会比传统电池多花点钱,尤其是大容量版本。
最后我想说,看到这些技术的实验,心里总觉得未来不再遥远。它可能就藏在我家门口的公交站旁,每天等待的那个安静的巨人。用太阳能板给它补能,估算可以每小时提供3-4千瓦的电能,真的是贴地飞行了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记得有个朋友说:这东西未来不还得更便宜、更好修?我想,也许吧,但短时间内,看见这么多新技术,让我觉得—我们还是在赶路的路上。
你有没有想过,下一辆公交车,会不会直接跟你说:嗨,我可以帮你节省点燃气费,只需你多等会儿。或者我是不是瞎猜?
这细节,比如车顶上那块看不清的全平配备的太阳能板,其实我觉得它用得挺多的。多配个太阳能,不像摇摇晃晃的黑科技,实际用起来比想象中还靠谱。也许公交车不用天天充电,只要晒晒太阳。
这就让我想,安全、续航、成本、技术,哪个才是那个关键点,还能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无限放大?其实这些,都是在这个脚踏实地的行业里,逐步打磨出来的。只是……你觉得,公交车还能变成你早上闹钟前的惊喜吗?认真的,我开始期待那天,车门一开,闻到车厢里淡淡的电池味。
或者……我还真得多观察观察,下一次开门,能不能看出它藏了多少技术小心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