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店一台2025年上牌的顶配四驱版小米SU7,纯电续航760公里,电机马力690匹,零百加速3.2秒,车主还选装了21寸轮毂和碳纤维内饰

今天到店看到一辆2025年上牌的顶配四驱版小米SU7,车子还挺新鲜的。它的纯电续航也破了760公里,除非你手上握了个12万块的钱包,否则出门狂奔几天也用不完。马力达690匹,零百3.2秒,嗯,这数据瓷实牛,基本爆发性很强。

我其实蛮好奇,这类车用个两三年以后还能值多少?你看,刚出厂的车价格基本在70多万(这估算嘛,不是很精确),而且还加了啥翻毛皮座椅、21寸轮毂、炫丽的红色卡钳,加上碳纤维内饰,贵个2-3万,没啥特别的多余配置,估计也就是多出个外观或手感上的差别。

今天到店一台2025年上牌的顶配四驱版小米SU7,纯电续航760公里,电机马力690匹,零百加速3.2秒,车主还选装了21寸轮毂和碳纤维内饰-有驾

这车啊,比起全新车,省去了等待期。你想啊,按市场上的日子,这车如果是2025年年初投产的,可能提前一两个月就能拿到,特别是在某些地区,等车时间动辄半年起,这个明显住了点方便(真还是看你区域供应链的情况)。不过我在想,差价会不会很大?比如官方指导价70万,装了这些配件后,差个三五万不成问题,但转手后保值怎么说?这个没人敢打包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很多车主都说,现在这个时期,新能源车估值其实很看使用状况、里程和品牌认知。你看,小米这个品牌,虽说在屏幕、软件算法、智能化方面还算有亮点,但二手市场还真不确定能值多少钱。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电池衰减差不多得10%到15%,长时间拉扯,保值率估计也就50%左右。这个比传统燃油车差远了。

说到这里,大家有什么印象?是不是觉得,刚上牌就要转手的车,反而没有买入待涨的价值?我个人啊,是不太信买新车两年后卖还能赚几万的说法,尤其在这个变数太多的新能源市场。别的不说,就在我朋友的二手车市场里,去年买的几台电动车,折价幅度都挺大的,尤其是碰到一些车型突然天价涨价以后,早期买的时候急于升值的心情都凉半截。

今天到店一台2025年上牌的顶配四驱版小米SU7,纯电续航760公里,电机马力690匹,零百加速3.2秒,车主还选装了21寸轮毂和碳纤维内饰-有驾

不过讲到供应链,真得说点硬帮忙的话。你也知道,电池芯片、模组、底盘、零配件,有点像买水果,市场上供需关系变动很快。比如去年某个品牌的电池突然涨价20%,一下子会影响整车的成本和售价。在我看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厂商都在压缩成本或提价的原因。可能这台SU7,如果你对配置不那么讲究,不装那些亮骚的轮毂,价格还能便宜点。

而且,别看它是个中高端配置,实际上,供应链紧张的时候,零件延期拉长,也会拉低二手的吸引力。你会不会觉得,别的品牌像特斯拉、蔚来,或许保值略高,主要也是因为他们在售后服务和品牌认知上做得更早一些。小米?品牌这个东西,难说它未来的二手市场能带来啥惊喜。

买车嘛,就是个感性+理性的结合。上面说的数字,缺不了两句——我觉得,大家都得心里有数,尤其是买完马上转手的。这车,配了点好看的装潢,的确很吸引眼球,但从投资角度看,还是得考虑日后贬值的问题。

今天到店一台2025年上牌的顶配四驱版小米SU7,纯电续航760公里,电机马力690匹,零百加速3.2秒,车主还选装了21寸轮毂和碳纤维内饰-有驾

你们猜,像这类车如果我把它放两年,能卖出个40万的样本价?我觉得估算一下,可能不够,尤其是在市场不稳的情况下。反正,很多朋友都说买车不就是用来开嘛,贬值就贬值吧,但我总觉得,这里面还藏着啥,没说清楚。

说到这里,有个细节我还记得。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特意留意了哈,市场上很多二手车,碎片化特别厉害。有些车即使看起来全新,但其实内部里程其实已经跑得不少了。电池的里程验证成了一个难题,行情不好时,掉价快得像坐滑梯。

今天到店一台2025年上牌的顶配四驱版小米SU7,纯电续航760公里,电机马力690匹,零百加速3.2秒,车主还选装了21寸轮毂和碳纤维内饰-有驾

我再问问你——你觉得,买车还是买体验,还是买未来保值?老实讲,我挺怀疑有啥稳赚不赔的事,特别是在新能源线上的各种变数里。

(这段先按下不表)总要说的,其实还是期待着有一天,能找到一辆实用又保值的电动车,哪怕再也不想折腾。像我这个行业的,从研发到供应链,有时候真觉得都像个无底洞,每天都在猜测到货时间和成本变化。

你们说,未来新能源车会不会变成猫和老鼠的游戏?有鲜明的品牌优势,还是真得看韧性比较大?Anyway,这个话题可以扯很远,不过要我说,就是真正喜欢的,还是能用脚投票的。

今天到店一台2025年上牌的顶配四驱版小米SU7,纯电续航760公里,电机马力690匹,零百加速3.2秒,车主还选装了21寸轮毂和碳纤维内饰-有驾

好啦,这个天马行空的思路就到这里吧。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在琢磨,那些刚到店的数字背后,到底藏着啥秘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