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韩系车,为何在中国市场突然“哑火”?

曾几何时,韩系车凭借时尚的外观、亲民的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混得风生水起,伊兰特、索纳塔、途胜等车型随处可见,是不少家庭购车的热门选择。然而,近年来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每况愈下,销量持续下滑,甚至部分车型黯然退市,逐渐沦为市场“小透明”。曾经的辉煌不再,韩系车为何突然“哑火”?

曾经辉煌的韩系车,为何在中国市场突然“哑火”?-有驾

市场定位尴尬首当其冲。韩系车过去主打性价比,定位在自主品牌与德日合资品牌之间。但如今,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德系、日系品牌通过国产化和推出入门车型,价格不断下探,凭借深厚的品牌底蕴和先进技术,对消费者吸引力十足。与此同时,以比亚迪、吉利、长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技术、品质、设计全面升级,在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上甚至超越韩系车 。韩系车向上难以与德日品牌比拼品牌高度,向下无法在性价比和本土化创新上胜过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从巅峰时的近10%降至如今不足2%。

在技术层面,韩系车也陷入了困境。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韩系车转型迟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特斯拉引领行业,自主品牌在纯电、混动领域百花齐放,而韩系车在新能源领域布局滞后,车型投放不足且定价缺乏竞争力 。例如,现代起亚集团虽在全球拥有电动化平台,但引入中国市场的速度过慢,错过关键发展窗口。在燃油车领域,韩系车技术迭代也落后于自主品牌的追赶速度。

曾经辉煌的韩系车,为何在中国市场突然“哑火”?-有驾

本土化策略失误也是韩系车销量下滑的一大原因。曾经韩系车以高配低价吸引消费者,如今在配置竞争力上却大幅下滑。面对自主品牌丰富的智能座舱、高阶驾驶辅助系统和更具质感的内饰,韩系车本土化车型配置保守,价格优势不再。尽管终端有优惠,但官方指导价体系和相对偏高的定价,让消费者觉得韩系车“不实惠”,同样预算下,消费者更倾向选择配置更丰富、智能化体验更好的自主品牌车型。

此外,一些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韩系车在技术投放上存在“双标”现象,全球主打的E-GMP纯电平台车型在中国落地缓慢,还将中国定位为“出口基地”,这种“重出口、轻本土”的战略,让消费者感到不满,进一步削弱了品牌信任度。

曾经辉煌的韩系车,为何在中国市场突然“哑火”?-有驾

韩系车在中国市场“哑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想重振雄风,韩系车需深刻反思,加快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优化市场定位,提升本土化水平,重塑品牌形象,以重新赢回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否则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生存空间将愈发狭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