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似“烧钱”的豪赌,车企到底怎么了?
最近一个数字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某新势力车企在最新财报里公布,季度亏损超 50 亿元。50 亿!一个季度!这个数字一出来,感觉所有人都在议论——“车卖得那么多,怎么还亏得这么离谱?”“这不是天坑吗?”“电动车到底还能不能活?”数据本身确实有点吓人,甚至让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个行业是不是有点不对劲了。
先别急。我们一点点拆开来看。
先从基本盘说起,这家新势力车企,其实销量不算低。单季度交付量接近 10 万台,这在造车新势力里头已经稳稳是第一梯队了。可问题是,卖了这么多车,营收只有百亿出头,而毛利率却只有不到 5%。5% 的毛利率是什么概念?你卖一台车,刨去制造成本之后,能赚的只有几千块。再加上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这些,会计账本一摊,亏损就堆到 50 亿了。怎么说呢,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看上去真有点魔幻。
更魔幻的是,这并不是个例。翻翻其他几家新势力车企的财报,你会发现类似的现象还挺普遍。利润亏损一个比一个猛,毛利率几乎都徘徊在个位数,甚至有的干脆是负数。有人说,难道电动车行业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割韭菜”的骗局?但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们继续拆。
先说毛利率。传统车企的毛利率一般在 15%-20%,而头部豪华品牌能做到 30% 以上。一对比,电动车新势力的个位数毛利率确实有点难看。但是这种“难看”,不是因为车企不会算账,而是它背后有很强的行业特性。造电动车这件事,说白了就是一场技术军备竞赛。它不像传统燃油车有成熟的供应链、稳定的配套体系,而是每家企业都在砸钱研发最好的电池、算法和硬件。高研发投入直接拉低了毛利率,尤其是对那些规模还不足够大的车企来说,卖得少,摊薄成本的能力自然也弱。
再看亏损。50 亿的亏损,听起来像是个天文数字,但掰开看账本,这里头大头其实是研发费用和市场推广费用。以这家车企为例,单季度的研发投入就接近 30 亿,占营收比例超过 25%。这是个什么概念?我们拿丰田来对比,丰田的研发投入虽然也很大,但营收基盘更大,研发费用占比不过 5%-6%。所以新势力车企的亏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在拼命砸钱搞技术,尤其是自研电池和自动驾驶这两块。换句话说,它不是简单地“赔本赚吆喝”,而是把未来的增长压在了技术上。
还有市场推广费用。这个其实是新势力车企的另一个大坑。因为品牌认知度还不够,新势力们只能用大规模广告、体验店扩张、试驾活动这些手段去抢消费者的注意力。尤其是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品牌扎堆,大家都在拼命卷,想要抢份额,只能花更多的钱。这些动作短期内确实会拖累盈利,但从长期看,它们实际是一次性投资,目标是把市场地位做上去。
那是不是只有新势力才这么“烧钱”呢?其实也不是。传统车企在做新能源转型的时候,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比如某知名豪华品牌,2022 年转型新能源的研发投入直接翻倍,但同时利润率却在一路下滑。还有一些外资品牌,虽然账面看着盈利,但它们新能源车的毛利率也低得可怜,只是因为燃油车还在“奶”着,才撑住了整体的财务表现。所以这个行业里的亏损,不是某一家车企的特例,而是整个赛道的阶段性阵痛。
说到底,电动车行业现在是个什么状态?一句话:拼命烧钱换未来。它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彻彻底底的高科技产业,技术迭代的速度决定了谁能跑得更远。亏损不是因为他们不会经营,而是因为整个行业的规则就摆在那里。研发、扩产、抢市场,这些动作一个都不能少。
那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呢?这个问题短期内确实没有标准答案。对一些体量小、融资难的车企来说,可能真的会因为“烧不起”而被淘汰。但对那些资金储备充足、技术路线清晰的企业来说,这种“战略性亏损”反而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毕竟,汽车行业本来就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你不砸钱,就没有未来。
不过话说回来,消费者看这些数字,确实没必要被表面的亏损吓住。车企到底行不行,不是看它当下赚不赚钱,而是看它的产品力和技术积累。你花的钱买的是技术领先、体验更好的车,而不是当下账本上的一个盈利数字。
所以最后总结一句,这些“看起来吓人”的数据,其实是行业发展的正常表现。亏损不可怕,关键是亏得有没有节奏,有没有方向。对于消费者来说,真正需要关心的,是这些车企到底能不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跑出来,而不是它们财报上的一个季度数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