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伙儿的朋友圈和短视频里,是不是都被一条消息给刷屏了?
说的就是“丰田”出了一台全新的纯电动越野车,样子又酷又硬派,车顶上还顶着个高科技的激光雷达,号称能跑630公里,最关键的是,预售价格只要13万起。
这消息一出来,可真是平地一声雷,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真的假的?
丰田那个一向稳重,甚至在电动车领域有点“慢半拍”的厂家,突然变得这么激进,这么有诚意了?
这价格,这配置,听着简直比中彩票还让人不敢相信。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就用大白话,好好地把这件事里里外外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咱们得解决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疑问:这车,它真的是丰田造的吗?
大家一提到丰田,想到的都是什么?
是开不坏的品质,是全球领先的销量,也是相对保守的价格策略。
你看它在国内推出的那几款纯电动车,比如bZ系列,价格不算低,配置在咱们国产车面前也没什么太大优势,市场反响只能说是一般般。
这样一个在全球都精打细算、把成本和利润看得非常重的国际大厂,会突然转性,拿出一款集齐了激光雷达、长续航、硬派四驱的越野车,然后用一个几乎是“亏本大甩卖”的价格来冲击市场吗?
从商业常识上来说,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就好比你家楼下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面馆,一直卖20块一碗的牛肉面,突然有一天挂出牌子说,今天起,豪华海鲜面上新,只卖5块钱一碗。
你信吗?
你肯定得先掂量掂量。
所以,这篇消息里提到的“丰田”,很可能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幌子”。
那么,真正敢这么玩的,能这么玩的,是谁呢?
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放眼看看咱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市场,这几年简直是“神仙打架”。
无论是奇瑞旗下的iCAR,还是比亚迪的方程豹,或是长城、吉利、长安这些老牌劲旅推出的新能源子品牌,它们才是这场技术和价格革命的真正主角。
它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更有背靠巨大国内市场而敢于“卷”价格的底气。
这篇文章所描述的“神车”,实际上更像是把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所有最吸引人的亮点——硬派设计、智能驾驶、超长续航、震撼低价——全部糅合在了一起,然后安上了一个最具全球知名度的品牌“丰田”的名字,从而制造出最大的新闻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这恰恰反过来证明了我们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在纯电越野这个细分赛道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强大到可以被拿来当成一个“标杆”来制造话题了。
接下来,咱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台“神车”的几大亮点,看看它们在现实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最诱人的“13万起”的预售价,还要带激光雷达。
咱们普通人买东西,都讲究个一分钱一分货。
汽车这么个大件,更是如此。
激光雷达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给汽车安上了一双能够精准感知周围环境的“千里眼”,是实现高水平自动驾驶的核心硬件之一。
目前,市场上一个性能不错的激光雷达,光是给车厂的采购成本,少说也得几千块钱。
这还只是硬件本身,要让它工作起来,还需要一个算力强大的“大脑”,也就是智驾芯片,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整套高阶智能驾驶的硬件配下来,成本轻轻松松就要超过一万块,甚至更多。
现在你算算,一台预售价13万的车,光这一项配置的成本就占了将近十分之一,这还没算电池、电机、车身、底盘这些更大头的部分。
车企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这么卖车,利润从哪里来?
这背后很可能就有一些需要我们消费者擦亮眼睛看清楚的“门道”。
再说说那个让人心动的630公里续航。
首先我们要知道,厂家宣传的续航里程,通常是在一个非常理想的条件下测出来的,叫做CLTC工况。
这个标准就好像是运动员在室内标准跑道上跑出的成绩,温度正好,没有风,路面平坦。
可咱们实际开车,路况复杂多变,有红绿灯,有堵车,夏天要开空调,冬天要开暖气,这些都会让电耗增加。
所以,实际续航能在官方标称的基础上打个八折,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表现了。
而对于一台越野车来说,情况就更特殊了。
为了在烂路上有更好的抓地力,它用的轮胎花纹都比较粗大,在平路上行驶时阻力就大,更费电,这就好比让你穿着笨重的登山鞋去跑马拉松。
而且,越野车方方正正的造型,底盘又高,开快了风阻也大,电耗自然水涨船高。
如果真开着它去爬山涉水,电机需要持续大力输出,那电量的消耗速度,可就不是线性下降了。
所以,综合来看,一台标称630公里的纯电越野车,在日常高速和城市路况下,真实续航能有个450公里左右可能就是比较现实的水平。
真要开去越野,那续航打个对折甚至更多,也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
那么,面对这样一台听起来很美好,但又充满疑问的“网红车”,我们普通消费者到底应该怎么看,怎么选呢?
这里有几句大白话建议。
第一,不要被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硬件名词冲昏了头脑。
车顶上那个激光雷达确实很酷,但硬件摆在那里,不代表它对应的所有功能你都能立刻免费使用。
现在很多车企的策略是“硬件预埋,软件收费”,意思就是车子先把硬件给你装上,但更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比如在高速上自动变道、进出匝道这些,可能需要你后续再花几千甚至上万块钱,通过软件升级来“解锁”。
这就跟我们用手机App,想用高级功能就得开个会员是一个道理,这笔潜在的费用,你心里得有数。
第二,对于一台越ullary车来说,花里胡哨的科技配置是锦上添花,但真正决定它“筋骨”的,永远是底盘。
宣传里说的“双电机四驱”听起来很厉害,扭矩也很大,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一定有强大的脱困能力。
关键要看,当有车轮打滑时,它的动力分配系统聪不聪明,能不能快速有效地把动力传递到还有抓地力的轮子上。
这些专业的性能,光看宣传册是看不出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等有了试驾车,亲自开着它去找个有坡度、有点烂路的场地实际感受一下。
是“真硬汉”还是“样子货”,一试便知。
最后,要理性看待那个“13万起”的价格。
这个“起”字,往往大有文章。
它通常指的是全系车型里配置最低的那个版本,这个版本可能没有四驱,可能用的是续航最短的电池,甚至连那个作为核心卖点的激光雷达都没有。
等你被这个低价吸引到店里,销售人员再一步步引导你去看配置更高、价格也贵得多的中高配车型,这是非常常见的销售策略。
所以,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问清楚,你所心仪的那个配置,包含了你想要的所有功能,最终全部办下来的落地价到底是多少。
只有把这些都搞清楚了,才能做出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明智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