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传统车企还在为新能源转型焦头烂额时,领克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上半年累计销量15.41万辆,同比增长53.6%,新能源车型占比突破50.9%。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市场环境下,这个年轻的品牌究竟做对了什么?其"燃油守擂+混动过渡+纯电突破"的三步走战略,或许正为行业提供一份高含金量的转型样本。
混动双子星扛起增长大旗
领克07EM-P和08EM-P两款插混车型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6月这两款车型合计销量达11,453辆,占品牌新能源总销量的18%,被市场称为"超电双子星"。它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卡位的结果。
基于CMA Evo架构的插混系统展现出技术差异化优势,2.0T混动专用发动机配合三挡DHT变速箱,实现5.4秒破百的同时综合油耗仅1.6L/100km,填补了20万级高性能混动市场空白。产品布局上,07EM-P瞄准中型轿车市场,08EM-P主攻中型SUV领域,形成细分市场全覆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款车型成功拓展了品牌用户边界。数据显示,其购买者中35岁以下年轻家庭用户占比达62%,与领克原有燃油车用户形成明显区隔。这种用户结构的优化,为品牌后续纯电转型奠定了客群基础。
纯电布局补齐最后拼图
领克的新能源转型速度远超传统车企平均水平。继插混车型站稳脚跟后,其纯电战略已快速落地。旗舰轿车Z10搭载800V高压平台和碳化硅电驱技术,零百加速3.5秒,CLTC续航超800公里,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
下半年将推出的E335纯电SUV更值得期待。这款与极氪X同平台开发的车型瞄准城市代步市场,预计起售价下探至18万元区间。得益于吉利集团SEA浩瀚架构的技术共享,领克纯电车型研发周期较传统车企缩短60%以上,这种"后发先至"的能力正是其转型加速度的关键。
技术储备方面,领克已形成插混、纯电双技术路线并行的格局。CMA Evo架构可兼容燃油、混动、纯电多种动力形式,这种柔性化平台设计大幅降低了转型的沉没成本。
"燃油+新能源"双轨制启示录
领克模式最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其平衡术。燃油车基本盘依然稳固,01/03/06系列上半年贡献了品牌50%的销量,为新能源转型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与此同时,新能源渗透率从去年同期的35%飙升至50.9%,6月单月更达到62.2%,展现出惊人的转型效率。
渠道协同是另一大优势。领克利用现有4S网络推广新能源车,通过"油电同价"策略降低消费者认知门槛。对比新势力动辄数十亿元的直营渠道建设投入,这种轻资产模式显著降低了转型成本。数据显示,其渠道中新能源专属展区改造成本平均仅为30万元/店,但新能源车成交转化率提升40%。
全球化视野下的转型加速度
领克的特殊之处在于将新能源转型与国际化战略深度绑定。08EM-P已成功登陆德国、瑞典等欧洲核心市场,上半年更进入墨西哥、哈萨克斯坦等5个新兴市场。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分散了单一市场风险,更验证了其技术路线的普适性。
赛事营销持续为品牌赋能。WTCR赛事六连冠的技术背书,强化了"性能新能源"的差异化标签。在挪威市场,领克纯电车型凭借赛事基因获得当地媒体"最具驾驶乐趣电动车"评价,这种品牌认知的平移效应价值难以估量。
传统车企转型的领克范式
领克的实践揭示出三条核心经验:技术储备决定转型速度,产品矩阵需要梯度布局,全球化体系是差异化优势。其"燃油守擂+混动过渡+纯电突破"的三步走战略,既保证了转型的稳定性,又不失进攻性。
随着Z10开启交付和E335即将上市,领克的新能源占比有望突破70%。这个案例证明,传统车企转型不必推倒重来,关键在于如何将既有优势转化为新赛道竞争力。当行业还在争论"渐进式还是颠覆式转型"时,领克已经用销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