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了二十万,我终于顿悟不要这样买新能源车,选对车型和用车方式才能真正省钱与安心
大家都知道啊,国内买新能源车特别火,尤其你要是只看价格和续航,很多新面孔的车都能吸引眼球。可是我前段时间心里一直有个疙瘩——花了三年时间,亏了差不多二十万,才意识到自己那个买车理念,真是走弯路了。
我当时,倒不是不喜欢新车,而是太贪多个便宜,其实买了几台,感觉每次开起来都像个折磨。买的那几款车里,有一台价格不到十万,续航也能跑到300公里左右,是我觉得还挺合适的。可真用车一段时间嘛,问题就暴露了。
比如我记得那次朋友杨在微信上吐槽,你那车动力能用吗?还是别太追求价格,开着跑偏要出事。他的话其实一句不太经意的小提醒,我没太在意。直到有次,车子高速行驶,突然突然车身抖得厉害,吓出一身冷汗——觉得可能轮胎不平衡,也可能悬挂就出问题了。
那时候我想,或许我低估了新能源车的外壳,但更糟的是,我那会儿没有理解到底选车时,真要看些什么。你说同价位车同样续航,实际上车内部的做工、底盘调校、电池配置差别很大,有些品牌为了控制成本,用了普通的电池,贮能密度很低,续航其实还不如宣传的数字。
又有一次我查资料,发现一份同行调研,估算百公里电耗——不同车大概在13到20度电之间。哪怕只有估算,也看出品牌和车型差异明显。有的设计优化得不错,平常开不会觉得费电,反之就像我那台廉价版,平时很省心,就是续航容易被提前打脸。
我最大的启发来自一天无意中翻了下相册中买车之前的图片,那会儿拍了几张配置单,心里还琢磨:只要续航够,价格合适,能跑的话就没问题。现在想想真儿戏。用过一圈才知道,续航低,充电频率高,平时真是折腾。
我觉得现在买新能源车,不光要看价格和续航,还得更细腻一点。
第一点,车的做工和电池质量。一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用的电池能量密度差,导致不得不加大容量才能达到宣传续航,那就是破财免灾的做法。比如我那台,官方说能跑350,实际可能只有280左右,特别在冬天会掉得更厉害。这还不说电池老化后,剩余容量变少的速度快,二三年下来,可能就只剩下五十几%的容量。
第二,用车场景要匹配。我身边几个朋友都在问充电方便不?,很多人一天上下班距离少,开个纯电比油车省心多了。可是社畜在城里开车,最怕的就是找充电桩的心累。我有个同事,特别喜欢上班路上充电,结果天气寒冷,充满电还要排队等,心情直线下跌。
第三点,就是用车惯。比如我,曾经以为,新能源车充电放在晚上充满就好。可是实际平时出行,偶尔会遇到赶时间,最要命情况,是充电桩突然没电或坏了,结果那段时间焦头烂额,真心觉得能少充就少充更靠谱。
这里我必须自我更正一句,之前总觉得续航越长越好,其实每个人的用车场景不同。要是你在一线城市跑不动,也不追求长续航,买个续航200-250的车,反正用电站多,回来充就行。
说到充电这个事,自己动手算过,假设每天上下班10公里,续航200公里,差不多每月充电20次,五块钱一次,月充电费就100块。对比油费,大大节省。咱也普通油车百公里油费大概在8到10块钱,这样算,油车一公里成本约0.1块,电动车可能只有0.03-0.05块,心算下来,长远看,节省还是挺多的。
你要说,真打算买新能源车还要考虑以后二手保值率。你可能不知道,新能源车尤其新款,三年后贬值速度快,不比油车那样稳。毕竟,电池技术每年都在变,新的续航标准出来,老车的价值就会缩水。
这几天我还和朋友讨论,觉得,假如你像我一样,买车主要考虑省钱+简单,那么更推荐那种不太追求豪华,但用心把电池做沉稳的车。比如一些品牌的电动车,虽然价格差不多,但用料和电池管理系统(BMS)不同,续航和使用体验区别挺明显。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还挺羡慕那些自动挡+大品牌的车主,他们花几十万买了辆油改电或是纯电旗舰,开着特别安心。可是我考虑了很久,发现我那几款便宜货,后续维护也麻烦。你知道么?很多名牌车的维修,一次修下来要几个小时,费用也不低,换个电池电芯,可能得2-3万,心里就没底。
说到这里,我也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太委屈自己,花了三年,亏了二十万,又没啥安全感?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我没把握好车型和用车场景的匹配。
你还记得之前的老车,那油耗那么高,跑个城市就得提前准备油钱和时间。现在想想,有没有一种更舒服的用车方式?我觉得,真正省钱、省心的用车,就是买个适合自己场景的车,然后合理用车惯——不要盲目追逐续航,也别指望电池会一直不老化。这不就像投资一样,得一针见血地看自己的实际需求。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买车之后,越用越亏的经历?或者说,在哪些方面,让你觉得新能源车其实还是挺不靠谱的?我虽然亏了不少,但也真心觉得,未来的门槛还是挺高的,特别是电池的那块拼搏。
要不要考虑我是不是多虑了,很多问题都可以靠用车惯解决?很多时候,怎么用车,比开什么车、多少钱买,都更关键。瞧着周围一堆次品车,我都觉得,还是理性点,买一台自己能长久用舒服的车才靠谱。
(这段先到这里)你们说呢?未来买新能源车,是不是会越来越理性,还是还会继续盲目追逐?我自己还在琢磨,但至少,现在懂得了,理性买车,才是省钱又安心的捷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