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燃起火焰,车门却因隐藏式把手无法打开;当冬日清晨的车主反复按压车门却毫无反应,只能眼睁睁看着冰霜覆盖的把手纹丝不动——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场景。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凭借“科技感”“低风阻”的标签,成为新能源车的设计标配。
但当事故发生时,这些“高级设计”却成了逃生的绊脚石——断电后门把手“隐身”、应急开关藏得比密室机关还深、低温或碰撞导致机械结构卡死……看似微小的设计缺陷,在生死关头却成了致命隐患。
国家如何规范这一隐患?
面对频发的事故,工信部于2025年5月8日发布公告,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这份中国首个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国标:
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
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
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
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此次出台的国标填补了全球空白。欧美日韩现行的汽车安全标准中,仅有美国FMVSS 206针对车门强度提出要求,但未涉及隐藏式把手专项规范。
工信部此次出手,绝非小题大做。隐藏式门把手的隐患早已渗透到日常使用中:北方车主冬季常遭遇门把手冻住,需用热水浇淋甚至铁锤敲击;新手司机面对不同品牌的隐藏式设计(如特斯拉的电动弹出、蔚来的感应式触控),往往要反复研究说明书;更隐蔽的风险在于,车企为追求极简外观,将应急拉手藏在车门底部或扶手箱内侧,连消防员都需耗时几分钟才能找到。
行业关注与反思
政策征集意见之前,其实车门把手的安全问题已受到业内的关注。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2025年两会期间承认设计不足,透露正在研发“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门把手,重点解决低温冰冻和电路故障等场景的可靠性问题。
在5月5日的一场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还对隐藏式门把手作出评价,直指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电打不开”,并称“我们长城并没被那个隐藏把手带歪”。他还表示,隐藏式门把手唯一作用是减少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本质是汽车行业“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博弈。当车企沉迷于屏幕数量、座椅按摩等“伪创新”时,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刹车、电池、门把手这些“硬核安全”。如今,工信部的新规为行业划出红线——任何设计都不能以生命为代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