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拟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源自中国的零部件

一面在扩大中国市场的份额,一面又把中国的供货拒之门外,难不成真是想全部拿走不留一点吧?

在新能源车还没完全稳定下来之前,通用汽车就已经率先出手了。

他向全球供应商们扔出了一份咱们说得直白点,就是“清查通知”——未来两年,要把所有的中国元素,全部从通用的国际供应链里剔除掉。

现如今摆在眼前的事儿就是,谁还在用中国供应商,就得考虑跟通用打招呼说再见了。

这会儿,通用在中国的新能源车业务挺火,销量刚突破季度新高,别克品牌也宣布全面转向电动化,连高层都在公开场合坦言:“向中国车企学了不少东西。”

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拟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源自中国的零部件-有驾

现在通用正忙着推动电动化转型,这阵子销量创出了新高,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别克也宣布全力搞电动车,连公司领导都说:“向中国的车企学习了不少。”

这还不是脱钩?

不少人一听到“去中国化”这几个字,就会第一时间觉得:“难道通用要退出中国市场了吗?”

从通用传出的内部指令来看,他们的意思很清楚:所有供应北美市场和全球出口车的零部件,不能再用任何中国的原材料、技术或中间环节。

供应商被要求在2027年之前完成这次转型,有些重要环节甚至得提前一年的时间搞定。

不是随便瞎说的,这事儿可是写进合同、采购协议,甚至生产规划里的硬性条款。

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拟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源自中国的零部件-有驾

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据一位了解通用供应链管理情况的消息源讲,到2024年年底,通用已经开了好几轮评审会,把中国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分门别类还打了分,列出了个“高风险清单”。这个清单包括从电机的核心磁性材料、电池原材料,到芯片模组和车载通信模块等上百种关键零部件。

促使这事儿加快推进的,正是2025年春天中美贸易战的升级。

那会儿,美国又对中国出口的电动车、电池和相关材料提高了新一轮的关税,商务部也宣布对一些稀土材料实行出口管控。这一下子的触碰到了通用的底线:要是不早做准备,倘若政策一变,北美的工厂可能就会被“卡脖子”。

因此,通用毫不迟疑,立即展开供应链“去中国”行动。从那些可以替代的塑料部件、线束,到那些“难以替代”的稀土磁性材料和半导体模块,全方位推进,毫不拖泥带水。

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拟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源自中国的零部件-有驾

就像做一次动脉手术,抛开阑尾那么简单,而是在整个供应链血脉上进行重新调整。动一下,整个系统都跟着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制造不是便宜货

好多人大误会,以为通用采用中国零件是为了节省开支,现在只要肯掏钱,就能换掉。其实吧,关键根本不是钱的问题,主要还是看技术和实力的事。

中国制造可不是那种谁都能拿来替代的低价品,而是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技术最成熟、配套最齐全、交付最稳妥的核心供应环节。

就拿稀土永磁体来说吧,别觉得它只是个高科技名词,其实每一辆主流电动车的驱动电机,都离不开它的重要作用。

全球超过九成的稀土磁性材料深加工技术都由中国掌控,要想在欧洲或墨西哥实现“本土化”生产,可没那么容易。要用的原料,依然得从中国进口。

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拟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源自中国的零部件-有驾

像石墨、氢氧化锂、电解液以及隔膜这些电池原材料,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都超出了65%。

更要紧的是,中国的供应商不仅规模庞大,产品良品率也很高,交货速度快,还打造出了一条紧密配套的产业链。这可不是哪家东南亚工厂说盖就能搞定的事。

而且吧,中国供应商在智能化这个圈子里,也真不好被甩掉。像语音操控、车载导航、信息娱乐设备、远程OTA升级啥的,都搞得妥妥的。

这些看起来“偏软件”的功能,其实背后其实也藏着不少硬件调试和算法优化。中国车企在这些领域早已走在了前列,通用自己也清楚——不向中国学习,根本跟不上节奏。

你瞧,通用这次“撤出中国”可没那么简单,压根不是换个供应商那么随便,而是打算把整个产业链从中国“拔”出来。你可以说这反应快,也可以说是战略敏锐,但得承认,这事绝对不容易搞定。

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拟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源自中国的零部件-有驾

谁能接盘?通用的Plan B其实并不稳

既然要“断供中国”,那肯定得准备几个备选方案吧。通用也不是没打算,他们目前主要在挑选几个替代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印度和东南亚这几个地方。

先讲墨西哥吧,毕竟是通用最看重的备选地。那边地理位置挺便利的,人工成本也较低,符合美墨加自贸协定里的原产地要求,也能避免很多进口关税的问题。

其实这几年,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发展得挺猛的,吸引了不少中国和韩国的厂商来投资建厂。像电池壳体、车灯模组、塑料件、车身钣金这些中低端的产品,已经开始慢慢实现本地生产了。

不过啊,墨西哥在高端制造方面还跟不上节奏,比如说车规芯片、电机用的磁性材料、以及那些先进的驱动控制器啥的,通用的目前还没有找到靠谱的“非中国”供应商。

瞧瞧印度吧,虽然在芯片代工和软件开发方面,表现还挺有潜力,可要说到汽车零部件制造,整起步还算初级,算是个“新手”局面。

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拟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源自中国的零部件-有驾

不少国产车企在印度建厂之后,都碰到产能提升不快、质量管理有难度、物流费用又高的难题。想在两年里把核心零件全部搬到印度,这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

归根结底,咱们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并不是单靠“人多”堆出来的,而是经过几十年的硬件积累、资本投放以及技术不断发展积攒下来的成果。你可以在别的地方搞个工厂,但要复制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再说,就算通用真决心大手笔投入,建立全新的供应体系,立马就得面对成本飙升的问题。

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发现,这种大规模转移供应链一开始可能会让运营成本多出30%到50%,到了最后,车价也可能上涨5%到15%,影响到北美市场的新车价格。

消费者能接受吗?投资者会满意吗?这都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拟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源自中国的零部件-有驾

通用现在做的,不是“特例”,而是“代表”。

如今,整个全球汽车行业都在忙着摆脱供应链的风险。特斯拉在田纳西开了一家LFP电池厂,福特也被迫重新考量自己对稀土的依赖程度,丰田则在琢磨怎么分散电池原材料的采购渠道。

这些动向呢,也就说明了,汽车圈子已经从讲究“性价比”的套路,转变成讲究“风险管控”的新思路了。

不过,“去中国化”这条路,真能坚持到底吗?

目前这个局面看来,许多所谓的“脱钩”,其实不过是“表面上的脱产”罢了,背后还是绕不开中国的影子。比如说,把组装厂搬到越南,材料依旧得从中国运过去;把电池厂迁到印度,核心设备还是中国制造;甚至一些美国本土的新能源项目,背后的技术团队还是从中国“挖”过来的。

更要紧的是,全球的汽车企业已经紧密融为一个相互平衡的体系了。你只把某个企业“脱离中国”,还行;要是整个产业链“脱离中国”,那就得应对技术断层、成本上涨、供应不稳定这些一串连锁反应。

通用汽车启动去中国化,拟清除供应链中所有源自中国的零部件-有驾

这次通用的去中国化,可不是单纯调整供应链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充满战略豪赌的重大举措。

它看的可不是普通的事情,而是赌中美关系不会缓和,赌替代产能短时间内能赶上,赌消费者能接受涨价,赌自己能把“技术从中国学去”,但又不再得依赖中国。

它既不意味着否定中国市场,也不像是不信任中国制造,而纯粹是对未来国际局势的担忧哩。

这个所谓的“双轨策略”,想在收益和风险控制之间搞个平衡,听起来挺聪明,不过实际弄起来成本挺高,时间又紧,变数又不少。讲真,要是真赢了,通用恐怕会成为行业里“风险转型”的典范;要是输了,反倒可能变成一次失败重组的“反面教材”。

不管成败如何,这事儿早就摆在眼前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