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电动车计划“变卦”!电池厂租给日产,车企转型困境引深思

今日爆料!

各位老铁,用车社又来和大家聊聊车圈近况了。

昨天,《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让福特和日产这两家老牌车企一同成为焦点,各种解读纷至沓来。

咱们今天聚焦的,正是这条新闻:福特竟然要收缩其电动汽车发展规划,还将位于美国的一处电池工厂的部分生产能力租借给了日产!

福特电动车计划“变卦”!电池厂租给日产,车企转型困境引深思-有驾

细细品味此事,背后定有深意。

---

福特的宏图与难局

诸位可还记得?

二〇二一年,福特可谓踌躇满志,掷下七十亿美元巨资,宣告将在电动汽车领域大展拳脚。

这笔投入可谓巨大,彼时福特甚至喊出“未来属于电动”的响亮口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与韩国电池制造商SK On携手,计划在肯塔基州兴建两座电池工厂,那阵势,着实展现了其在该领域的决心。

当时,不少人都认为福特有望借此实现超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新能源的浪潮,有时来势汹汹,退潮也快,至少在某些方面是这样。

福特这边满怀憧憬地投入,结果市场的需求,如同变幻莫测的天候,骤然生变,并未达到福特预期的热烈程度。

最终的结果便是,那两座寄予厚望的电池工厂,一座竟完全闲置,形同虚设;另一座,也未能充分运转,福特自身所需的电池,仅占其产能的一小部分。

这好比什么呢?

你倾尽所有,盘算着开一家气派的酒楼,开张后却发现顾客寥寥,厨房设备大半闲置,厨师也无所事事。

可想而知,这东家的心里该有多么失落。

因此,福特这番举动,恰如“画饼充饥”,投入巨大,产能却未能有效利用,这绝非小事。

---

日产的策略性借力

再来说说日产。

近来,这家车企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其二〇二四财年财务报告一经公布,数据着实令人关注:全年净亏损高达六千七百零九亿日元!

这是何等规模?

平均下来,每日亏损十八亿日元,折合人民币近九千万元。

福特电动车计划“变卦”!电池厂租给日产,车企转型困境引深思-有驾

资金流失之快,犹如江河决堤。

更令人担忧的是,汽车业务的自由现金流与营业利润皆为负值,可谓“祸不单行”。

新上任的日产首席执行官,一位来自墨西哥的管理人员,在业绩发布会上坦诚地承认,日产当前的营收,已难以支撑不断攀升的成本。

此言一出,尽显其面临的困境。

面对这般境况,日产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于是,这位新任CEO推出了名为“Re:Nissan”的重振计划。

这项为期三年的复兴方案,核心在于降低运营成本,期望通过内部革新,实现自我救赎,并设定了二〇二六年恢复盈利的目标。

这目标,颇有“破釜沉舟”之意,对于日产而言,也确是别无选择。

在此关键时刻,福特伸出的“橄榄枝”,对日产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福特那处电池工厂闲置也是浪费,不如将其部分生产能力出租,多少也能弥补一些损失。

而日产,正需要美国的电池产能。

原因在于,在美国本土生产电池,能够显著减轻进口关税带来的经济压力。

此外,日产位于密西西比州坎顿的工厂正计划生产一款电动SUV,若能在美国本土获得电池供应,无疑是“相得益彰”,能够大幅提升其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竞争力。

日产此前已明确表示,SK On将为其提供美国制造的电池,如今直接在福特的厂房内实现,这番运作,堪称“一箭双雕”,日产的这一步棋,着实高明。

---

车坛风云:竞合之间

此事一出,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汽车产业格局变化的开端,传统巨头开始寻求合作;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待各自恢复元气,或许又将分道扬镳。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

首先,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超乎预期。

前几年,各大车企都将电动化视为发展机遇,纷纷投入大量资源,产能规划也颇为激进。

福特电动车计划“变卦”!电池厂租给日产,车企转型困境引深思-有驾

然而,目前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速度,尚未达到此前的预期。

这就导致了像福特这般,前期投入巨大,产能却未能充分释放的情况。

其次,供应链的本土化变得愈发重要。

尤其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各国都倾向于将核心产业留在国内。

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战略要地。

日产选择租用福特的产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电池在美国本土的生产,从而规避关税风险,提升产品竞争力。

再者,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无论是福特还是日产,皆是历史悠久的企业,根基深厚,但向电动化转型,对它们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在此背景下,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福特可以减少闲置产能造成的损失,日产则能快速获得本土电池供应,这种操作,表面看似一种让步,实则可能实现双方共赢。

此次合作的具体细节,福特与日产的发言人均未直接置评,这也为事件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非简单的租赁行为,其背后反映的,是整个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浪潮中的探索、调整与变革。

试想一下,昔日叱咤风云的汽车巨头,如今为了降低成本,竟要将自身的关键资产——电池工厂的生产能力,租给竞争对手,这在数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这如同武林高手,内力受损之时,为了自保,不得不与昔日的对手联手,共同抵御外来的威胁。

这其中,既有无奈,也有智慧,更蕴含着对未来走向的不确定。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汽车产业绝非一成不变,它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曾经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永远领先;眼前的困境,也不代表未来的绝望。

关键在于,如何在变革中找准定位,如何在逆境中寻求发展。

归根结底,在汽车这个舞台上,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福特与日产此番合作,是走向更深层次联盟的开端,还是应对当下困境的临时举措?

这出戏,还需我们持续关注。

各位老铁,你们怎么看?

这种合作模式,会不会成为未来汽车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或者,这仅仅是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时期的一种自救行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