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多国开始制定相关法规以规范其应用。然而,近期一项新立法草案引发热议:在某些情况下,自动驾驶车辆的事故责任竟可能由乘客承担!这一颠覆性规定究竟如何界定?哪些情形下乘客需“背锅”?本文将深度解析立法新规,帮你避开未来可能的法律风险。
一、自动驾驶责任划分的立法背景
自动驾驶技术按国际标准分为L0-L5六个等级,其中L3(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允许驾驶员短暂脱离操控。但事故责任的归属一直是法律争议焦点:
-
传统责任模式失效 过去交通事故责任主要由驾驶员承担,但自动驾驶系统(ADS)介入后,责任主体可能扩展至车企、软件供应商甚至道路管理部门。
-
立法滞后于技术 全球仅德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出台专门法规,中国2023年《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仍以“驾驶员兜底”为主,新草案则尝试细化场景化责任。
二、3种乘客需担责的事故情形
情形1:未及时接管车辆
L3级自动驾驶要求乘客在系统提示时迅速接管方向盘,若因以下行为导致事故,乘客需负主责: - 低头玩手机忽略警报 - 故意关闭传感器或篡改系统 - 处于醉酒、药物影响等无法操作状态
案例参考 :2022年德国一起特斯拉事故中,法院判定乘客因未响应接管提示赔偿60%损失。
情形2:违规改装或滥用功能
部分车主为追求性能私自改装自动驾驶硬件/软件,例如: - 破解车速限制 - 加装非原厂雷达 - 在非适用路段(如乡村土路)启动自动驾驶
法律依据 :新草案明确“用户不当干预致事故”不豁免责任。
情形3:未履行基础监督义务
即使开启自动驾驶,乘客仍需保持基本警觉: - 未发现明显系统故障(如持续偏离车道) - 放任儿童或宠物干扰驾驶系统 - 在极端天气(暴雨、沙尘暴)下过度依赖自动驾驶
三、如何避免“被动担责”?
1. 熟读车辆说明书
重点标注自动驾驶的适用条件、系统限制和紧急操作流程,例如: - 奔驰Drive Pilot仅限高速公路使用 - 小鹏NGP要求手扶方向盘
2. 购买专项保险
部分保险公司已推出“自动驾驶责任险”,覆盖: - 系统误判导致的第三方赔偿 - 数据篡改引发的纠纷
3. 保留证据链
事故发生后立即固定证据: - 车载黑匣子数据(EDR) - 系统警报录音/截图 - 第三方目击者证言
自动驾驶绝非“免责金牌”,新立法传递明确信号:技术越先进,用户的责任意识越需同步升级。未来3-5年,各国责任划分规则或将持续调整,唯有主动了解法规、规范用车,才能真正享受科技红利。
互动话题 :你认为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该如何划分?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