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铩羽而归非定局,韬光养晦方为雄。” 汽车江湖,瞬息万变,昔日英雄亦有折戟沉沙之时,唯有隐忍蓄力,方能笑到最后。
话说当下新能源车市,恰似一场盛大庙会,笙歌鼎沸,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这厢,雷布斯的SU7犹在交付长龙中蜿蜒,那厢,各路新势力已然迫不及待地揭晓上月战绩。咦,这榜单着实有些蹊跷?“蔚小理”何在?莫非已然更迭为“零小理”?
零跑汽车,于诸位而言,或许略显生疏。它并无某些品牌那般,甫一亮相便倚仗铺天盖地的营销与高调发布会赚取眼球;亦非某些“网红”车型,仰仗炫酷外形与极致性能博取关注。它宛若一位砥砺前行的躬耕者,默默无闻间已然功成。
方才过去的四月,零跑汽车以4.1万辆之销量,再度荣登新势力翘楚之位。此番并非初次折桂,三月伊始便已问鼎。须知,去年其销售近30万辆,且连续七个月刷新自身纪录。一家曾被断言“难逃覆灭”的企业,如今竟化身为新能源车市一匹横空出世的骏马。
这零跑究竟有何妙策?简而言之,便是将“田忌赛马”之古老寓言参透彻悟。
忆当年,零跑起步之艰辛,可谓步履维艰。既无互联网之煊赫光环,亦乏资本之鼎力加持,甚或连最基本之品牌认知度亦付之阙如。创始人朱江明,出身安防行业,对成本把控堪称锱铢必较。然其或许未曾料及,造车之复杂程度,远胜于安防设备。
2019年,零跑推出了首款座驾S01,一款略显冷僻的双门电动轿跑。立意虽佳,意在填补市场空白。然现实却残酷无情,首年仅售出区区千辆。更为糟糕的是,因资质所限,自家工厂无法投用,不得已寻求代工,却又误入歧途,与长江汽车——一家看似实力雄厚,实则官司缠身之辈合作,致使零跑S01深陷质量泥沼,焦头烂额。
那两年,零跑之境况,可谓举步维艰,销量惨淡,融资亦屡屡碰壁。传闻,朱江明率领团队奔走于89家投资机构之间,竟未能筹措到分毫资金。
痛定思痛,零跑幡然醒悟,转而求诸于先人遗泽,以期在造车之道上有所突破。而这“先人遗泽”,便是“田忌赛马”。
纵观零跑当下之产品矩阵,堪称琳琅满目。君欲购六座SUV?C16横空出世,直接将价格下探至20万以内,第三排空间甚至超越部分售价逾30万之车型。君欲求更具性价比之选?B10应运而生,起售价不足10万,高阶智驾、巨屏、座椅加热通风等配置一应俱全。坊间戏言,觉理想L6价格高昂者,可择零跑C16;觉C16仍有不足者,C10亦是不二之选;若C10仍超出预算,尚有零跑B10可供选择。总有一款,能够满足君之所需。
再观即将面世之D系列,定位高端奢华,剑指别克GL8等同级别MPV。彼将以25万-30万之价格,赋予君50万以上车型方才拥有的配置。
由此观之,零跑宛若汽车界之“优衣库”,产品丰饶,价格亲民。然仅凭产品之琳琅满目尚不足够,更需具备自身之核心竞争力。
零跑颇为务实,矢志不渝地将技术自研紧握手中。创始人朱江明曾言,零跑六成零部件皆为自主研发,此举可节省约莫6%之成本空间,再辅以创新手段,使共享零部件比例高达88%,进一步压低成本。三电技术自主研发,甚至连电驱控制器、CTC电池包亦亲力亲为。此种高度集成化之设计,使得零跑之成本较之同侪低廉数万元之巨。
当然,创始人之清醒头脑亦至关重要。时下,诸多企业掌舵者皆热衷于直播带货、流量变现,朱江明却坦言,自身既非雷军,亦非余承东,既无滔滔流量,亦无赫赫名声,故仍将兢兢业业地专注于技术研发。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之理,坚信最终仍需仰仗产品本身说话。知晓“自身为何”,不纠结,不内耗,将优势发挥至淋漓尽致。
试想,当初那个囊中羞涩、名不见经传的零跑,如今却获得了Stellantis集团的青睐,掷金15亿欧元,购入零跑两成股权,并合资成立公司,全权负责零跑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事宜。
此事昭示何理?昭示当技术路线由参数之争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之时,零跑之“田忌赛马”策略,确已奏效。
零跑之成功,亦引人深思。于这内卷日趋白热化之汽车市场,与其一味追求高配置、高性能,不如脚踏实地做好产品,将性价比推至极致,使消费者真正受益。盖因,对芸芸众生而言,购车乃为代步之需,为便捷生活之用,而非为炫耀之资。能以更低廉之价格,购得满足自身需求之座驾,何乐而不为呢?
故而,零跑之崛起,绝非仅是一家企业之传奇,更是一曲关于务实、关于用户至上之赞歌。其告诫我们,于任何行业,唯有找准自身定位,坚守自身优势,用心打磨产品,方能赢得市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且能扶摇直上。至于那些华而不实之营销手段,那些虚张声势之参数竞赛,终将被时代之洪流所淹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