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动摩托车全面超越燃油车

最近,有一组数据在行业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某头部国产电动摩托车品牌去年卖了近100万辆车,营收超100亿元,但年报一出,净利润只有……2000万。没错,2000万。这是一家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全年辛辛苦苦干下来,利润还没一线城市一套房贵。这数据一抛出来,行业群里就开始炸锅。有人说这是透支未来发展,有人说这是市场竞争太惨烈,也有人压根觉得这生意不成立,迟早要凉。这么多销量,这么高营收,最后就挣这么点钱,怎么看都“太不正常了吧?”

但先别急着下结论。利润低得吓人,这事确实挺扎眼,但它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拆开来看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先直白一点,电动摩托车这个行业,本来就不是一个“利润厚到流油”的生意。卖车能挣的钱,真心不多。尤其是头部品牌,很多车售价压得很低,别看出货量吓人,但单车毛利率经常只有10%上下。再加上补贴、促销、经销商让利、渠道铺设等一堆费用,最后能留给公司的钱就更少了。我们再看这家品牌的年报,营收虽然100亿,但毛利率只有8%。也就是说,扣掉生产成本,剩下的毛利也就8亿左右。8亿听起来不少,可再往下扣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投入和税收,净利润能剩2000万,其实没那么离谱。

再说,这家公司去年还顶着一个大背景:行业竞争白热化,价格战打得昏天暗地。为了跑量,各家都在压低售价抢市场。你卖1万一辆,我就卖9500;你降到9000,我再给消费者补贴500。结果大家销量都在涨,但利润被稀释得差不多了。可以说,这家公司净利润低,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它主动“以量换市”的一种战略选择。表面上看利润少得可怜,但它换来的是市场份额的巩固——这一年下来,它们的市场占有率从15%涨到了20%,这其实是个很值钱的数字。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其他家呢?是不是也这么“辛苦不挣钱”?简单对比一下,其他几个头部品牌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某家同样卖了80万台车,净利润只有3000万;还有一家销量稍少,但砸了更多钱在研发上,干脆还在亏损。一圈看下来,利润率普遍都不高,10%毛利的行业天花板摆在那里,谁也难独善其身。

国产电动摩托车全面超越燃油车-有驾

当然,也不是所有电动车企业都这么“惨”。比如像小牛、速珂这样的新兴品牌,虽然销量不及传统大厂,但主攻高端市场,单车售价高、毛利率也高,一辆车的利润可能顶主流品牌好几台。但问题是,它们量小,规模效应不够明显。所以你发现,这个行业要么是拼量但利润薄,要么是走高端卖贵车,但规模上不去。两条路各有各的难处。回到那家利润只有2000万的企业,它选择走第一条路,优先抢占市场份额,短期内牺牲一些利润空间,算是给未来留了后手。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低利润攒市场”的打法,是不是一种危险的赌注?其实,不一定。电动摩托车行业目前还在增长期,市场潜力大,但竞争也激烈。头部企业必须尽快扩大规模,占住市场,否则就可能被挤出赛道。而扩张就需要投入:研发新车型、建立更多生产线、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扩大品牌影响力……这些都要花钱。如果一个企业一开始就追求高利润不投钱,那反而容易错失发展窗口。换句话说,这家公司在净利润上看着“吓人”,但如果你把视角拉长一些,会发现它其实是在做长期布局。

另外,我们得承认,国产电动摩托车行业虽然起步较早,但整体品牌溢价能力依然有限。消费者对它们的价格敏感度高,稍微贵一点就可能转投其他品牌。这和汽车行业很像。造车新势力们早期为了抢市场,哪家不是亏钱?连特斯拉刚起步那几年也一样,甚至亏得更多。但是它们通过不断积累用户、提升品牌形象、优化成本,最终实现了盈利。所以,亏损不是问题,关键是亏的这笔钱有没有花在刀刃上。

归根结底,电动摩托车利润低的现象,既有行业的共性原因,也有企业的战略选择。有些数字看着吓人,是因为你只看到了当下的结果,没看到背后的逻辑。就像那家净利润2000万的企业,它的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供应链效率,可能是更值得关注的指标。至于未来,它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还得看它接下来怎么走。毕竟,市场留给大家的时间窗口,没想象中那么大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