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胶东国际机场即将转场及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新动力,胶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支撑胶州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引导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交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市委市政府确定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推进全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
确定编制内容包括1个综合交通规划总报告+3个专项规划(道路、轨道、智慧),2020年6月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其间两次征求各镇办、功能区、相关市直单位意见,现形成了《胶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20-2035)》。
规划背景
外部条件变化:胶州面临青岛市空间拓展、青岛都市圈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需要在更大格局下审视胶州城市定位,提出近远期结合的综合交通体系。
内部条件变化: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区等功能区设置,将会带来较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人口流动,给交通系统带来新的挑战,需要高承载、高效率、高品质的交通支撑。
重大交通设施布局:伴随胶东国际机场落户胶州和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地铁8号线等重大交通设施引入,国际航空枢纽呼之欲出,胶州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提升内生动力。
按照《GBT51328-2018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及《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建城[2010]80号)的要求,在“交通先导、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原则下,编制《胶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20-2035年)》。
规划范围与年限
1、本次综合交通规划的范围为胶州市域,重点规划范围为胶州市集中建设区,辐射范围为胶东经济圈。规划范围:胶州市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重点范围:胶州市集中建设区,总面积为323.2平方公里(不含胶东机场30平方公里)。辐射范围: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五市,5.2万平方公里。
2、规划年限为2020-2035年,近期为2025年,远期为2035年。
发展目标:
围绕“一带一路”重要交通枢纽、胶东经济圈重要物流组织中心以及绿色、畅达可持续交通典范的发展目标,构建区域协同、市域一体、同城快捷、绿色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巩固和提升胶州区域门户枢纽地位。
发展战略
战略一:“外联强心”——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1、打造内外畅达、衔接高效的铁路系统;
2、建立主辅分明、多种交通方式衔接顺畅的客运枢纽体系;
3、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道路网络。
战略二:“产业兴城”——推动胶东一体化,打造胶东经济圈
1、构建“区域多式联运+城市物流运输”二级服务体系;
2、依托节点布设通道,引导货车有序出行。
战略三:“交通强市”——建设绿色、畅达的可持续交通系统
1、构建多层次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
2、打造覆盖广泛品质宜人慢行系统;
3、打造动静平衡体系协调停车系统;
4、打造数据、应用双轮驱动的智慧交通系统。
战略四:“聚力上合”——助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1、规划布局快速路对接机场,密切国际联系;
2、加密城市轨道,布局快速公交实现与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核心节点1小时通达;
3、内部支、次路配置步行、自行车、支线公交等慢网络;
4、通过枢纽实现各层次网络的有机衔接;
5、逐步迁移上合物流中心中面向区域公路货运的功能,形成城市物流节点。
战略五:“协同港城”——支撑引领多元综合型空港新城建设
1、重大对外通道布局充分结合铁路、轨道等线位,形成复合交通走廊以节约用地;
2、城市次、支路网络格局充分考虑临空经济区产业布局,规划间距适当放宽,按照不同功能片区对路网密度进行控制,兼具弹性可调整,以适应大型项目的入驻;
3、分离机场交通与临空经济区通勤交通;
4、重视临空经济区交通系统与机场集疏运交通系统的有机融含。
轨道交通规划
一、轨道交通功能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是胶州市城市客运系统的骨干运输方式,在对外联系、枢纽连接功能、引领城市新兴区域发展等方面承担重要功能,同时兼顾城市内部出行功能。
二、轨道交通发展指标
1、线网覆盖率目标
远景年,在中心城区,800米半径轨道交通车站覆盖人口和就业岗位达到各自总量的20%以上。
2、轨道交通分担率目标
2035年轨道交通占对外出行的比例超过28%,确立城市轨道交通在对外交通的骨架地位。
3、出行时效目标
都市核心区范围:实现到青岛市“三主三副”——东岸、西岸、北岸三大城区和即墨城区、胶南城区关键节点之间60min互达。
胶州市域范围:实现胶州中心城区内部30min互达。
主要交通枢纽:实现30min接入铁路系统、机场、公路客运站。
三、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规划远期胶州市轨道交通线网共计8条线路,市域内线网总规模143.2km;规划8处车辆段,占地面积共计181公顷。
>>>>>详细规划请关注@新岛时空,留言获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