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切入】
"家人们谁懂啊!"车企圈炸出年度大瓜——吉利银河刚宣布百万销量,奇瑞营销副总姚飞直接开麦:"烂车一台,鉴定完毕!"这场"友商互撕"大戏堪比《狂飙》现实版,当11.58万的电混车遭遇"背刺式点评",消费者突然发现:车评人翻车可比车故障还刺激!
【事实拆解】
高管互撕名场面:从"烂车"到"停职"
奇瑞营销副总姚飞(抖音ID姚远方)在车主群激情开炮:"二排挤得很""音响烂",三句话把吉利银河星耀8送上了热搜。结果?自己账号秒变私密,公司火速发声明:"违反《发言规范》第三条,停职处理!"这波操作被网友戏称"自杀式公关"——骂对手反杀自己人。
销量数据打脸战:11.58万VS 10万级
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三天破万订单,用销量暴击对手:限时价11.58万起,上市首月直逼15万关口。反观奇瑞风云A9,同样定位10万级插混轿车,盲订数据至今成谜。更魔幻的是,姚飞此前还在朋友圈吹爆自家"万辆交付",转头就被自家销量打脸。
车企公关现形记:从"狼性发言"到"闭嘴保命"
某车企PR自曝内幕:"现在发通稿前要过五关——法务审核、竞品筛查、舆情预判、领导签字、AI查重。"这次奇瑞直接祭出"家法处置",印证了行业潜规则:骂友商可能丢饭碗,不骂友商可能丢市场。
【制度解读】
车企发言"紧箍咒":比上市公司还严
翻出奇瑞内部文件《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发言规范》,第三条堪称"防杠金句":"禁止拉踩对比,违者停职!"对比吉利"嘉奖敢言员工"的制度,暴露行业潜规则:有的车企把公关部当锦衣卫,有的当成宣传部。
新能源车市"内卷核弹"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电混车市场将达2.8万亿,但平均售价已杀穿15万红线。吉利银河用"销量换口碑"策略,半年狂揽93万订单;奇瑞则玩"技术流营销",结果高管亲自下场翻车。这场价格战已从配置内卷,升级到"谁家水军更专业"的邪路。
车评人职业危机
某汽车博主自嘲:"以前靠专业评测吃饭,现在得看车企脸色写小作文。"更讽刺的是,姚飞事件后,某平台紧急下架"车评人黑话词典",删除"竞品对比""参数暴击"等敏感词条。
【社会延伸】
消费者成最大赢家?天真!
表面看车企互撕促进"内卷",实则暗藏套路:吉利银河标榜"用户共创",却对车主群负面评价闪电禁言;奇瑞承诺"诚信负责",但被扒出三年前某车型"减配门"。网友醒悟:"车企打架,韭菜躺枪!"
车企公关"变形记"
从传统媒体时代"发通稿",到社交媒体时代"养水军",再到现在"高管亲自下场"。某车企总监吐槽:"以前写软文要改八遍,现在发抖音得会演戏——骂完友商要秒删,被扒马甲要装无辜。"
行业监管真空地带
尽管工信部要求"文明竞争",但现行法规对"车评人翻车"缺乏界定。某律师分析:"如果姚飞是以消费者身份吐槽,车企无责;但如果是职务行为,可能涉及商业诋毁。"这种模糊地带正在滋生新型灰产——职业"车黑"。
【开放式思考】
当车企高管化身"阴阳师",当销量冠军变身"键盘侠",这场"互撕大战"暴露出新能源车市三大悖论:是技术内卷重要,还是营销话术更重要?是用户真实评价有价值,还是公关话术更影响购买决策?当销量数字成为遮羞布,中国汽车的真正竞争力究竟在哪?
【行动建议】
消费者防坑指南:记住"三不看原则"——不看高管嘴炮、不看水军刷屏、不看PPT参数。建议关注第三方评测机构(评论区扣"避坑"获取名单)。
投资者观察窗口:重点盯三大指标——
高管社交媒体活跃度(越活跃翻车概率越大)
客诉平台真实差评率(比销量更有参考性)
研发费用占比(真技术派才会舍得花钱)
行业观察者彩蛋:搜索"车企黑话词典",解锁"技术背刺""参数党"等108个行业黑话。关注本账号,回复"车战"获取《2025新能源车市生存手册》。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月报、吉利银河上市发布会实录、奇瑞内部文件公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