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飞度跌至月销23台 曾经神车为何失速

那张8月榜单像突然闯进来的噪音,啪地一声,把我的咖啡震出一圈涟漪——本田飞度,23。

并不是“2300被截了两位”,就是二十三台整。

像补时第95分钟被偷一个空门,记分牌挂着小数字,谁都不好意思咳嗽。

我盯着屏幕那会儿,只想问一句:老伙计,你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时间先倒回去。

春天它还喘着气:3月590、4月555、5月444;夏天开始往下直冲:6月252、7月75,8月直接掉到“朋友圈都凑不齐”的23。

再往前翻到更远,2004年入华到今天,累计卖过130万;2021年还差点摸到十万一年的门槛。

那时候的飞度,是同学会里最会“变魔术”的同学,后排放倒,一箱饮料两把椅子再塞一把吉他,硬是把小车玩出“移动客厅”的气势。

本田飞度跌至月销23台 曾经神车为何失速-有驾

镜头切到上周末,我在商场地库看车。

隔壁纯电摊位开着直播,话术一串串一茬接一茬:三年保养、金融免息、车机会员直接送;年轻人围在大屏前试语音,连“打开车窗”都要比一比谁反应快。

飞度这边,销售哥们很敬业,试驾路线安排得老到,只是“总部政策还没下来”这句一响,钱包又躲回了口袋。

你看,这不是谁对谁错,是节奏不在一个频道。

把这场“比赛”摆上战术板。

技战术视角先来一刀:同价位的纯电把“第一口爽感”做成标准件——起步脆、NVH静、车机不卡、互联顺手,基础辅助像空气一样自然。

本田飞度跌至月销23台 曾经神车为何失速-有驾

城市通勤里,这些是天天在用的触点,本田飞度的“省油省心”还在,可对手把“省”和“心”改造成了“省钱+好玩”的二合一。

心理层面再拆一下:决策这事从来不纯理性,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要的是“像新手机一样上手就顺”。

你让我在八万多的飞度和同价位更大的屏、更聪明的车机之间点一个,手指往哪边偏,答案很诚实。

历史视角更扎手。

合资小型车的黄金年代靠的是“口碑+可靠+保值”,三板斧打了十几年。

可A0级纯电把规则换了——从汽车工程的“机械素养”转成电子消费品的“体验曲线”。

比亚迪海鸥、海豚、五菱缤果、吉利星愿一字排开,等于在飞度最擅长的价格位,修了一条更平的赛道。

你不提速,就会被后车按喇叭。

别说谁无情,赛制就是这样。

本田飞度跌至月销23台 曾经神车为何失速-有驾

价格这条线更现实。

飞度起步价横在“8字头”,算上购置税落地小十万;同一张预算表,另一边能拿到更体面的影像雷达、更顺手的互联、更大的空间,外加“新能源上牌友好”这种看不见的福利。

合资4S那套成本分摊和返利节奏决定了“说降就降”不可能,电商直连+直播团购的对面却能随手放权益。

不是飞度不想打价格战,是它的刀太厚,挥不快。

我也不替情怀站台。

情怀当然香,谁没在GK5后备厢里躲过雨、在郊区路口等过一个短信。

但购车是月供的理性题,SEO关键词写在这儿:本田飞度销量、本田飞度月销23、飞度为什么卖不动。

打开搜索,问题全在这三行里,答案却在日常使用里——通勤、停车、偶尔郊游、周末商场绕一圈。

纯电家充一公里几分钱,城里堵成一锅粥,电驱那点“丝滑”会让人一脚油门就站队。

再换个视角,渠道与内容。

新玩家把营销做成内容供应链:改装视频、露营清单、城市夜拍、车机玩法,像一场24小时不关门的嘉年华。

飞度明明有可讲的空间魔术、有改装文化、有人手一台的城市传说,可叙事还停在“好开耐用”四个字,像老歌单循环播放。

年轻人的注意力像走神的猫,你得拿激光笔晃一晃。

那怎么破?

我倾向于“先补课,再选路”。

补课是智舱,不追花火,把高频痛点一个个抹平:导航别卡、互联稳定、倒车看得清、AEB和车道保持好用且好关。

选路是策略:把资源更多地投向二三线城市和年轻家庭第二台车,打“保值+真实用+不折腾”的组合拳;价格上给到可感知的诚意,用季节性权益、金融政策、定制版打包,让消费者有“今天下手更值”的体感。

第三件事是把故事讲新——把“魔术座椅”的花样拍成短视频,把官方改装件做成货架,把“城市露营友好”写进购车权益。

SEO再加一行:购车攻略、合资小型车、A0级新能源对比,让搜索的人能顺着关键词翻到这条“生活向”的叙事,而不是只看参数表。

更激进的选项也摆桌面上:强混,甚至纯电。

强混能把“省油”升级为“更好开”,纯电则是彻底换跑道。

只是话要说在前头,平台、成本、定位、与自家e:HEV矩阵的分工,张张都是硬牌。

纯电飞度要打谁?

和海鸥们正面掰手腕还是做一只“轻量级、好玩、可改”的城市宠儿?

把问题问透,比匆匆上马更重要。

再给飞度一句公道话。

它不是“烂”,是“慢”。

慢一拍在2020是小问题,在2025就是失位。

行业的新能源渗透率越过五成,合资小型车的传统优势被拆解成碎片:机械口碑还在,用户体验换了剧本。

你要么学会演新剧,要么承认做小众,别再窝在门口打量热闹。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微妙的瞬间。

那晚地库冷气足,电车摊位的氛围灯把地面照出一圈一圈的光,像水波;飞度试驾车刚回位,发动机还带着一口温度,车门“啪嗒”一声,熟悉又老实。

我忽然理解了两拨人:一拨要新鲜,一拨要稳当。

谁掏钱,谁有理。

就问一句,如果飞度把起步价拉回“5字头”,把智舱补齐到“不寒碜”,把影像雷达配好,把金融权益掰开揉碎,你会不会心软一次?

还是说,海鸥们已经把你带进了“即插即走”的生活,回不去了。

留言区摆一摆你的答案,顺带讲讲你和飞度的旧事——谁在它后排打过王者,谁在副驾忍住没说的那句“要不到此为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