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有个数据挺炸眼的:某些新能源车企的研发费用已经占到营收的25%以上,甚至有的企业一边卖车一边还亏得比例惊人。比如某家新势力品牌,去年全年卖了10万多辆车,结果年报出来一看,净亏损高达100多亿。而且,这种情况不止一家在经历,蔚来、小鹏、理想这些耳熟能详的新能源车企,在过去几年里几乎全都在“越卖越亏”。不少人看完这一堆数字都直摇头:这还怎么玩?车都卖得挺贵的,销量也在涨,怎么还亏得像个无底洞?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慢慢拆。看着“百亿亏损”确实挺吓人,但问题是,这些亏损背后,真的是因为产品卖不动,还是另有原因?
先从基本盘捋一捋。新能源车企的主流车型售价普遍在20万到50万之间,单车价格一点不便宜。以蔚来为例,它的平均售价甚至已经超过40万,这个价格段都快赶上BBA(奔驰、宝马、奥迪)的一些入门级豪华车了。而且,新能源车这几年销量确实在涨,尤其是国内市场,去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30%,新势力们在其中也分了一杯羹。按理说,卖一辆车赚一辆车的钱,规模效应上来了,应该是盈利的节奏吧?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接着往下看毛利率。毛利率就是直接反映产品赚钱能力的“放大镜”。新势力车企的毛利率表现,跟传统车企、外资品牌一比,会发现差距还是挺大的。以理想汽车为例,它的毛利率在2022年达到20%左右,这看起来不算低,但实际上,这个数字还不到传统豪华品牌的一半。像奔驰宝马,它们的毛利率通常能跑到40%以上,甚至更高。小鹏汽车的毛利率更低,只有个位数徘徊,有时候甚至还负增长,也就是卖车每辆亏钱。从这里能看出来,新能源车企的盈利压力,其实并不是靠“多卖车”就能解决的。
那问题到底卡在哪?研发费用。对,就是给电动车装上那些“黑科技”的钱。我们刚才提到,有些车企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已经超过25%。这个比例是什么概念?传统车企的研发费用占比,通常在5%-8%之间,超过10%就已经很多了。对比一下,新能源新势力们的研发投入完全是“卷疯了”的状态。比如蔚来,2022年研发投入破百亿,小鹏也在研发上砸了60多亿。为什么?因为新能源车企的竞争逻辑,跟传统车企完全不一样。早期市场拼的不是利润,而是技术和产品体验。如果你家自动驾驶不够厉害,智能座舱不好用,很可能直接被消费者淘汰。所以,这些车企宁可亏钱,也要在研发上死磕。
再补充一个细节:新能源车企还得在销售网络上烧钱。传统车企的4S店模式,成本是由经销商承担的,但新势力们习惯自己建直营店,虽然用户体验更好,但成本也更高。比如蔚来,它的每家蔚来中心都开在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单店成本动辄上千万。这些钱,短期内是很难从卖车中回本的,但在品牌塑造上,却能起到明显作用。这也算是一种战略性投入。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烧钱模式”也不是无限制的。从整个行业来看,亏损并不是新能源车企的“专利”。就连特斯拉这样的全球龙头,也是在连续亏损了十几年后才开始实现盈利。而国内的新势力们,很多还处于规模爬坡阶段,销量没上来之前,研发、销售、供应链的高额投入都会显得特别“刺眼”,尤其是在账面上。这种亏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
当然,也有不少人怀疑:这种战略性亏损,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毕竟,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一边烧钱,一边要扛住市场竞争的压力,新能源车企的挑战肯定不小。但这里也要分两个层面看。一方面,如果这种高投入带来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效应,能持续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那么这些亏损其实是未来增长的“垫脚石”。但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没抓住关键的技术方向,或者在市场竞争中掉队,那这些亏损可能就真变成“无底洞”了。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传统车企呢?它们的情况是不是好很多?确实,从账面上看,传统车企的盈利能力整体还是比新势力强,毕竟它们的基础盘更稳。但传统车企的转型压力也很大。比如大众、丰田这些巨头,为了追赶新能源浪潮,也在砸钱搞研发和电气化转型。它们的研发费用虽然占比没那么高,但绝对值同样吓人。而且,传统车企在品牌认知上也有一些“包袱”,比如消费者对它们的电动车产品接受度,可能不如新势力来得高。所以,新能源不是谁的独家游戏,而是一场所有玩家都在“背水一战”的较量。
写到这儿,咱们再回头看看那些“吓人”的亏损数字。实际上,它们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活不下去了”,而是说明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强度,远远超出传统行业的预期。说白了,眼下的新能源车企,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赌未来。而赌局的关键,就在于谁能用有限的资源,跑赢时间,抢到市场的头部位置。
所以,这些数字看着吓人,但拆开看,其实没那么简单。新能源车企的路还很长,短期亏损是难免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没有清晰的战略方向和执行力。如果能熬过早期的“烧钱阶段”,未来或许会看到行业格局的重新洗牌。但如果方向错了,那亏损就真是亏了个寂寞。对消费者来说,咱们也不必太受这些数字影响,买车还是要看实际体验,毕竟,不管厂家怎么烧钱,安全和质量,才是最核心的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