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虚假质量问题、恶意唱衰企业经营、伪造销量榜单误导消费者…… 这些行为终于要凉了!”2025 年 11 月 12 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通报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成果,一批长期恶意诋毁汽车企业的账号被依法处置。此次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违规信息 1.8 万条,关闭 “大眼哥说车”“易车榜” 等违规账号 237 个,其中 109 个账号被永久封禁,4 家背后操纵的公关公司被立案调查。# 多账号恶意诋毁车企被处置# 话题 24 小时阅读量破 4 亿,网友直呼 “早该整治,还汽车行业清朗环境”。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整治恰逢特斯拉股价暴跌 6.2% 引发行业热议,虚假负面信息对企业估值的影响再次成为焦点。
二、乱象直击:5 类违规操作曝光,新能源车企成重点攻击目标
通报明确指出,本次整治重点打击 5 类恶意诋毁行为,几乎覆盖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全部症结:第一类是 “贬损式攻击”,以 “大眼哥说车” 为例,账号通过发布辱骂企业家、抹黑品牌声誉的言论博眼球,单条恶意视频播放量超 300 万;第二类是 “虚假信息编造”,“高见观潮” 等账号虚构汽车质量事故、编造企业经营危机,误导消费者决策;第三类是 “负面信息集纳”,“我是大彬同学” 等账号专门剪辑企业负面片段、煽动群体对立,部分内容被转发至 12 个平台;第四类是 “虚假榜单炒作”,“易车榜”“孙少军 09” 等账号捏造销量数据,编造 “某车企销量暴跌 50%” 等不实榜单,干扰企业生产计划;第五类是 “转世账号顽固违规”,“王悟空说车” 等账号被关闭后,换用 “王武松”“疯狂斯坦森” 等马甲继续抹黑,跨平台违规率高达 83%。从整治情况看,新能源汽车企业成为主要攻击目标,占比达 67%。
三、危害实测:单条虚假信息致企业市值蒸发超 20 亿,消费者维权难
这些恶意诋毁行为带来的危害远超想象。某新能源车企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车说道” 账号编造 “某品牌自动驾驶导致人员伤亡” 的虚假信息,短短 3 天内被转发 5 万次,直接导致该企业股价下跌 3.1%,市值蒸发超 20 亿元。对于消费者而言,虚假信息同样造成严重误导:深圳消费者李先生因轻信 “某车型电池鼓包率达 15%” 的不实言论,放弃心仪车型转而购买其他品牌,事后发现原车型电池投诉率仅 0.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严重的是,部分账号以 “测评” 为名要挟企业,要求支付 “保护费” 否则就发布负面信息,某车企曾被索要每年 200 万元合作费,沦为 “黑公关” 的敛财工具。
四、深层原因:流量变现 + 行业竞争,“黑嘴” 背后有完整利益链
为何恶意诋毁汽车企业的行为屡禁不止?核心在于背后的灰色利益链。根据整治行动披露的线索,这些违规账号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牟利:一是 “流量变现”,恶意内容的互动率是普通内容的 2.7 倍,部分账号单条广告报价达 5 万元;二是 “有偿删帖”,集纳企业负面信息后,以 “删除内容” 为筹码要挟合作,单笔 “公关费” 最高达 80 万元;三是 “竞品抹黑”,受竞争对手委托,定向发布负面信息打压对手,一条针对性诋毁内容的收费超 10 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账号已形成 “生成式 AI 造假” 产业链,利用 AI 技术伪造汽车故障视频、合成虚假测评数据,造假成本降低 70%,识别难度大幅提升。
五、长效机制:跨平台联动 + 源头追责,让 “黑公关” 无处遁形
为杜绝乱象反弹,此次整治建立了三大长效机制:一是跨平台联动处置,6 大主流内容平台实现账号信息共享,违规账号在一个平台被封后,其他平台同步封禁,阻断 “转世” 路径;二是源头深挖追责,不仅处置账号,更追溯背后的公关公司、营销团队及委托企业,形成 “查处账号 — 打掉团队 — 追责委托方” 的全链条打击;三是企业维权绿色通道,开通涉企侵权信息举报专线,企业提交的投诉线索 24 小时内响应,处置时效较此前提升 3 倍。工信部明确表示,专项整治行动将延长至 2026 年 3 月,后续将重点监控生成式 AI 造假、跨平台联动抹黑等新型违规行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