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国产豪华车毛利超30%的秘密,低配车到底值不值?
开篇:
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聊一台“有点东西”的车——问界M9。低配毛利超20%、高配突破30%,最近两个月销量稳超1.5万台,直接把BBA和特斯拉的毛利率按在地上摩擦。一台国产车卖到50万+还能这么火,这车凭啥?更诡异的是,为什么低配车永远“没现车”?4S店员工自己都偷偷买低配?今天学姐带你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
---
一、毛利率吊打BBA,问界M9的“钞能力”从哪来?
根据行业数据,奔驰、宝马的毛利率常年徘徊在20%左右,特斯拉甚至不到20%,保时捷算是“天花板”也就25%-30%。而问界M9低配毛利20%+、高配30%+的成绩单,直接把国产车抬进了“顶级玩家俱乐部”。
“用料好不等于毛利低”——这句话藏着玄机。M9的物料成本虽高,但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核心技术复用华为生态,研发成本被摊薄;加上华为品牌溢价和渠道优势,卖一台赚一台的底气自然足。更重要的是,M9高配车型的“豪华配置包”(比如激光雷达、空气悬架、女王副驾)成本增幅远低于售价增幅,这才是30%+毛利的核心密码。
学姐锐评: “这车,有点意思。”国产车能靠技术实力而非低价策略抢市场,这才是真本事。
---
二、低配车永远“没现车”?车企的阳谋与消费者的博弈
“丐版M9指导价49.8万,但你去店里问,销售绝对告诉你‘等三个月’。”为什么?低配车是车企的“价格诱饵”,只为拉低车系起售价吸引关注,实际排产率不到10%。车企和4S店心照不宣:低配车利润薄,高配车加个座椅通风就能多赚2万,谁会和钱过不去?
更扎心的是,低配车可能“反向坑品牌”。某4S店经理透露:“买低配的车主最容易抱怨‘这车连并线辅助都没有’,但他们忘了自己图便宜。”为了避免口碑翻车,车企索性“少造丐版,多推中高配”。
学姐支招: 如果你铁了心要买低配,直接找厂家直营店下单,别信4S店的“没车话术”。
---
三、4S店员工自己买低配?老司机的“省钱辩证法”
为什么天天卖高配车的销售,自己却开低配?答案就三个字:性价比。
以M9为例,低配版相比高配便宜8万,但三大件(电机、电池、底盘)完全一致,只是少了激光雷达、电吸门、AR-HUD等“锦上添花”功能。对于老司机来说,这些配置的使用频率可能比车载香氛还低。更现实的是,高配车贬值更快:开5年后,带激光雷达的M9残值未必比低配高多少,但购车时多花的8万早就“跌冒烟了”。
学姐亲测: 试驾过高配M9的自动泊车后,我果断选了低配——毕竟倒车影像加我的十年驾龄,比算法更靠谱。
---
四、横向对比:M9 vs BBA,谁更“暴利”?
| 车型 | 毛利率 | 销量(月均) | 核心优势 |
|--------------|---------|--------------|-------------------------|
| 问界M9高配 | 30%+ | 1.5万+ | 华为智驾、鸿蒙生态 |
| 奔驰GLE | 18%-20% | 约3000台 | 品牌溢价、豪华感 |
| 特斯拉Model X| 15%-18% | 约2000台 | 超充网络、极简设计 |
表格数据可见,M9的毛利率和销量双杀BBA和特斯拉。但要注意,高毛利≠暴利。华为每年砸进智能驾驶的研发费用超百亿,M9的高毛利正是为技术输血的关键。
---
五、争议话题:国产车卖高价,该夸还是该骂?
有人酸:“国产车毛利这么高,割韭菜!”但学姐想说:没有高毛利,哪来的高研发? 当年三星屏幕、苹果芯片哪个不是靠高利润支撑迭代?M9能把激光雷达成本从8万压到2万,靠的就是销量摊薄研发费用。反观某些合资品牌,低技术含量还敢卖高价,那才是真·暴利。
更讽刺的是,同样的配置,国外品牌卖百万叫“豪华”,国产卖50万就叫“飘了”。问界M9的成功恰恰证明:只要产品够硬,消费者愿意为技术买单。
---
六、未来展望:智能驾驶会终结“高低配之争”吗?
目前M9的高低配差异主要在激光雷达和算力芯片,但随着智能驾驶普及,软件订阅制可能颠覆传统配置逻辑。比如低配车硬件预埋,后期开通高阶智驾按月付费。这样一来,车企靠软件赚钱,消费者按需购买,丐版车或许不再“丐”。
---
结尾:
问界M9的高毛利,是技术实力的勋章;低配车的难买,是市场博弈的缩影。车友们,你们愿意为“未来科技”预付高配溢价,还是坚持“够用就好”?评论区交给你们发挥。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学姐在线等聊,关于高低配的选择困难症,尽管砸过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