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企的“军备竞赛”撞上普通人的钱包
你们发现没有?现在的车企打架,越来越像小学生斗富了。比亚迪和奇瑞这两家,一个把伪装车涂成豹纹迷彩,另一个非要把测试车开上漠河冰面,就差没在车顶上焊个LED屏滚动播放“我最牛”了。更绝的是价格战——这边放风要破20万“生死线”,那边直接把旗舰车型卡在25万“天花板”。知道的这是卖车,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拍卖行里两个土豪在较劲:“我出18万!”“我跟25万!”“你再加啊?你敢加我就敢造!”
可问题是,这场看似热闹的“军备竞赛”,真的和普通人有关系吗?
去年广州车展,有同行摸黑溜进后台,撞见两家车企的伪装车在灯光下暗暗较劲。左边方盒子棱角分明,右边机甲战士轮毂上还带着泥印,活像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在战壕里对视。工作人员看见手机镜头,慌得连保密协议都掏出来了——至于吗?不就是辆车吗?什么时候开始,车企的竞争变成了谍战片?
更魔幻的是定价策略。一边喊着“18万买硬派越野”,另一边立马抬出25万的“旗舰款”。乍一听是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细想全是套路:先用低价勾你进店,再告诉你“顶配才有灵魂”。这和景区门口“免费入园”却把核心景点单独收费有什么区别?难怪有网友吐槽:“以前是没钱买国产车,现在是没钱买国产车。”
这场狂欢背后,藏着一个更扎心的现实:当车企忙着堆配置、比参数、玩营销时,真正需要代步的工薪族反而被晾在一边。我认识个跑工地的老张,开了十年二手捷达,今年想换车,转遍4S店后蹲在马路牙子上抽烟:“现在的新车,屏幕比我家电视都大,可我就想要个空调不漏氟、底盘不生锈的,咋就这么难?”
车企们是不是忘了,汽车本质上是代步工具,不是奢侈品?
看看隔壁日本市场,满大街的K-Car方盒子车,排量不超过0.66L,却能装下一家四口和周末野营装备。德国街头跑的多数是高尔夫这类两厢车,连奔驰都老老实实出1.3T的A级车。怎么到了我们这儿,不搞个“全地形越野”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不堆个“冰箱彩电大沙发”都不敢叫高端?
有人说这是消费升级。呸!真正的升级应该是让更多人开上安全可靠的车,而不是逼着普通人踮脚够“轻奢”。当车企把成本都砸在“漠河极限测试”和“豹纹车漆专利”上时,最终买单的只会是消费者。就像当年的手机圈,从拼续航到拼像素,从比快充到比折叠,结果呢?旗舰机价格翻着跟头涨,普通人用的千元机反而越做越糙。
该醒醒了!与其在参数表上内卷,不如想想怎么让月薪五千的家庭也能体面买车。与其花大钱把车送上冰川,不如先把生锈门、机油门解决干净。什么时候车企能像便利店一样,既有平价便当也有高级寿司,而不是要么逼人吃泡面要么忽悠人买法餐,这场竞争才算真正惠及普通人。
毕竟,马路上跑的不该只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越野车”,更该是老百姓的最后一辆代步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