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固态电池这事儿,说起来中日韩这些国家企业折腾了十几年,从实验室小打小闹到现在到处喊着要量产,可真要大规模上车,还没见着影子。标题里说全军覆没,可能有点夸张,但现实就是这样,布局这么久,实际落地总是卡在最后一步。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日本那边,丰田算是带头大哥。从2008年左右就开始搞固态电池,那时候电动车续航短、安全差,大家都觉得液态锂电池有瓶颈,得找新路子。丰田选了硫化物电解质这条道,因为离子传导快,理论上能量密度能翻倍。2010年他们搞出第一个样品,能量密度400Wh/kg,当时内部测试还行,但一想大规模生产,成本和稳定性就成问题。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接着2011年投资大笔钱建中试线,试着组装小批量,结果界面接触不稳,良率低得可怜。2012年韩国三星SDI也跟进,选聚合物电解质,想降低制造门槛。2013年三星出原型,能量密度250Wh/kg,计划跟车企合作。中国企业起步晚点,2013年国轩高科申请首批专利,玩氧化物材料,避开日韩的专利墙。2014年韩国LG新能源上场,投钱建厂测锂金属负极。2015年三星建试点线,产能小,只够样车用。丰田那年调整,跟三星分享数据,避免重复烧钱。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中国企业2016年宁德时代组队,招专家,花钱避专利,2017年比亚迪公开专利,目标能量密度300Wh/kg。2018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爆棚,超3000项,多在基础材料上。丰田和松下加深合作,测车载样品,高温稳定性差,得反复改。2019年韩国政府砸1000亿韩元补贴三星和LG,三星建新实验室,测快充。2020年日本政府援助丰田,建更大中试线,产能上兆瓦时。中国工信部把固态电池写进规划,推企业从小试起步。2021年丰田秀续航超800公里样车,成本高,没进量产。韩国LG和三星竞争白热化,LG推聚合物专利,目标2030年商用。

2022年丰田和三星联盟,共享硫化物工艺,能量密度450Wh/kg。中国专利总量8000项,宁德时代建试点线,测氧化物安全。2023年三星SDI跑小批量线,供内部车,能量密度350Wh/kg。中国国轩高科出样品,续航目标1000公里。2024年中日韩密集发时间表,丰田推到2027年小批量,宁德时代说2027年车载实验,三星SDI目标2027年量产,LG调到2030年。中国比亚迪建新厂,测半固态过渡品。总投入超万亿元,供应链重塑,锂金属采购、电解质合成啥的都得从头来。日韩握核心工艺专利,中国基础研究多。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这些年布局下来,看似热闹,但真要量产,为啥还卡着?材料成本是头号杀手。锂金属负极每吨95万,是石墨的17倍,全固态电芯5元/Wh,液态才0.5元/Wh。一辆80kWh车,固态电芯得40万,液态4万多,这差价车企哪敢上?工艺也棘手,固态靠固固界面传离子,得兆帕压力压着,从匀浆到封装,生产线改70%以上。传统液态线不兼容,烘烤控温不准,电解质就裂,良率低于50%。供应链乱,硫化物供应商少,国内基本靠进口,稳定性差,企业边研发边试错。氧化物路线导电率低,才液态的1/10,充电慢,功率出不来。充电桩还不匹配,固态理论10分钟满,得专桩,建一个贵两倍,现网用不上。企业内部纠结,液态产能超2TWh,投千亿,转固态闲置一大堆,谁舍得?日本专利垄断工艺,中国商业化专利少,韩国试点线规模小,扩展慢。这些叠加,中试过不去量产。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池产量比去年同期多50%,但固态还窝实验室和小批量测。宁德时代老板曾毓群直说,从样品到量产得8到10年,批一些车企2025应用承诺不靠谱。丰田调整到2027小批量,认工艺不稳。三星SDI试点产量低,LG材料缺。国轩高科样品400Wh/kg,没进量产。液态续航已800公里常态,小米SU7Pro这类车卖火,超充5分钟200公里落地。企业转半固态,含点液态电解质,平衡性能。整体,中日韩继续投,但量产需时。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固态能量密度理论500Wh/kg,中试300-400Wh/kg,续航超1000公里,但快充不稳,阻抗高。供应链锂价2025年涨20%。企业平衡液态,转半固态,能量密度350Wh/kg。后续2030小规模量产,日本丰田工艺领跑,韩国三星快充,中国宁德时代控成本。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说到底,固态电池潜力大,安全高,不漏液不起火,能量密度破500Wh/kg,一块电池多跑500公里。但现实骨感,十多年布局,中日韩企业砸钱无数,却卡在成本、工艺、供应链上。丰田2027年计划上雷克萨斯,充电10分钟1200km,听着牛,但之前推迟过好几次。三星SDI能量密度900Wh/L,充电9分钟600英里,试点线跑着,可全面量产2027年?宁德时代500Wh/kg目标,2027小批量,团队扩到1200人,产线投产,但不急着吹。国轩高科金石电池,2026测车,2027小批量,能量密度350Wh/kg,已路测。赣锋锂业半固态上东风E70,赛力斯SF5量产,但不是全固态。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为什么全军覆没?不是技术不行,是商业化难。专利墙高,日本丰田硫化物核心,韩国三星无阳极配置,中国多元化,但基础多,产业化少。全球固态市场2025到2030预计渗透率3%,先eVTOL、消费电子,后动力电池。东亚主导,日本技术领,韩国并行,欧洲聚合物,美国全布局。中国产能80%全球电池,但固态还追赶。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10多年,为啥还不能量产?-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