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我悟了,真的,我悟了。
我一直以为,我,一个驰骋在内容赛道上的老司机,阅车无数,从德系到日系,从烧油的到插电的,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我以为我买的只是一辆车,一个从A点到B点的代步工具,一个钢铁和锂电池组成的冰冷机器。
直到有一天,我看着手机上那个充电APP,为了预约一个凌晨四点到六点的半价充电桩,设了三个闹钟,我突然就想通了。
我哪是买了辆车啊,我这是给自己请回来一个祖宗,一个需要我斗智斗勇、揣摩心思、甚至牺牲睡眠来伺候的赛博格祖宗。
摊牌了,不装了。我,被新能源汽车,彻彻底底地PUA了。
这事儿吧,就魔幻在这里。
想当年,我开着那辆百公里油耗轻松干到11个的燃油车,每次在加油站看着计价器上的数字像心率监测仪一样狂跳,我也只是眉头一皱,心里默念一句“妈的又涨价了”,然后潇洒地刷卡走人。
那种感觉,就像是给国家交税,虽然肉疼,但你觉得天经地义,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但自从换了这台四十万级别的增程式电动爹,一切都变了。
我的灵魂深处,仿佛被植入了一个由车企工程师编写的、名为“抠门”的底层代码。
这台车,美其名曰“可油可电,没有焦虑”。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
就像渣男对你说“我虽然有很多妹妹,但我最爱的是你”一样动听。
可一旦你信了,你就输了。
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只要电池电量低于30%,我的心就开始慌了,比当年高考查分还慌。
一旦车辆因为动力需求,那台增程器“嗡”地一声启动,我的心就“咯噔”一下。
那声音在我听来,根本不是内燃机在工作,而是我的钱包在哀嚎,是人民币在燃烧。
一种强烈的负罪感瞬间笼罩了我。
我背叛了我的电,我辜负了这块电池,我成了一个可耻的“燃油党”。
我甚至会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刚才那个红绿灯起步太猛了?
是不是空调开得太大了?
我是不是不配拥有这台车?
你看,这就是PUA的第一步:价值打压。
它用“纯电行驶每公里几分钱”的超低成本,给你构建了一个虚假的价值天堂。
然后,一旦你偏离了这个“纯电”的康庄大道,使用了那个成本高昂的“燃油”模式,它就会让你产生自我怀疑和愧疚。
以前加油像交税,天经地义;现在用油像出轨,充满了道德瑕疵和自我谴责。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
为了维持那个“纯电行驶”的圣人光环,我开始对电价变得极度敏感,敏感度堪比华尔街的交易员。
我手机里下载了七八个充电APP,每天的乐趣就是比较哪家充电站又搞活动了,哪家推出了“午夜凶铃”特价套餐。
我家旁边的充电站,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电价是0.55元一度,堪称电价界的拼多多;而到了晚上高峰期,直接飙到0.78元,瞬间有了爱马仕的感觉。
于是,为了省下那几块钱的差价,我,一个曾经视时间如生命的内容创作者,会心甘情愿地在某个工作日的下午,放下手头价值几千块的稿子,开车去那个最便宜的充电站,把车插上,然后坐在车里百无聊赖地刷两个小时短视频。
你以为我赚了?不,我亏麻了。但我心里却有一种占了天大便宜的窃喜。
你看,PUA的第二步:建立规则并让你沉迷于遵守规则带来的虚假满足感。
车企和电网用价格波动,成功地把我这个车主,驯化成了一个对价格信号做出精准反应的巴甫洛夫的狗。
我不再是车的主人,我成了电价的奴隶。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不,这套组合拳里还有更绝的。
就在我为了几毛钱的电费差价跟自己疯狂内耗的时候,我在另一个维度上,又变得无比“大方”。
以前开油车,我是能不开车就绝不开车,尤其是在市区。
为什么?
堵车啊朋友们!
眼看着油耗从11个飙到15个,发动机在走走停停中发出烦躁的嘶吼,我的脚在油门和刹车之间反复横跳,感觉开一趟下来,不仅钱包瘦了,连右腿都粗了一圈。
但现在,有了电爹,一切都反过来了。
市区堵车?
那叫事儿吗?
电车在低速蠕行的时候,那电耗低得令人发指,一公里几分钱,堵一天可能都花不了一杯奶茶钱。
而且没有发动机的噪音和抖动,配合上丝滑的单踏板模式或者L2级驾驶辅助,堵车从一种折磨,变成了一种……禅修。
于是,一个诡异的现象出现了。
我,一个曾经为了几块钱电费斤斤计ওয়ার的抠门怪,现在去3公里外的便利店买瓶酱油,都心安理得地选择开车。
出门这件事,变得毫无心理负担。
我甚至会主动选择更堵但距离更短的路,因为我知道,在电的世界里,时间不是金钱,里程才是。
这就是PUA的第三步:奖惩机制。
它在你“抠门”地省下电费时给你正反馈,又在你“大方”地增加用车里程时,用极低的成本和舒适的体验给你另一个正反馈。
它不关心你是否真的省了钱,它只关心一件事:提高你的用户粘性,让你离不开它,让你把所有出行场景都绑定在这辆车上。
你以为你薅了厂商的羊毛,其实厂商把你这个人给“盘活”了。
你的出行数据,你的驾驶习惯,你的充电行为,都成了它数据资产里闪闪发光的一部分。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一招,叫“持续画饼,建立情感羁绊”。
燃油车时代,你买车的那一刻,就是这辆车一生中最完美的状态。
之后,它只会变老、变旧、变慢。
它和你之间,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日久见人心的资产关系。
但新能源车不一样。你买到的,永远是一个“半成品”。
车主们不再聊改装,开始聊OTA。
大家像嗷嗷待哺的雏鸟一样,天天在车友群里打听:“兄弟们,你们收到新版本的推送了吗?”“这次更新了啥新功能?”“那个脑残的交互逻辑改了没?”
你的车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物品,它成了一个和你共同成长的、不断进化的“生命体”。
厂家每一次OTA预告,都像是一封写给你的情书,许诺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你会为了一次更新欣喜若狂,也会为了一次跳票而破口大骂。
这种感觉,就像你养了一个孩子,你明知道他现在一身毛病,但你总相信他明天会更好。
于是,你和厂家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了买卖关系的情感连接。
你不再仅仅是消费者,你成了产品的“共创者”,成了免费的“测试工程师”,成了一个被“未来会更好”这个大饼持续吊着胃口的忠实粉丝。
所以你看,从行为驯化,到心理操控,再到情感绑定,一套组合拳下来,你还觉得你只是在开车吗?
不,你是在参与一场大型的、以你为核心用户的、长期的行为艺术。
你被训练得对成本锱铢必较,又被鼓励着去无节制地使用;你被续航里程搞得焦虑不安,又被OTA的未来画卷安抚得服服帖帖。
你以为你掌控着方向盘,实际上,你的每一次决策,每一次焦虑,每一次窃喜,都在车企为你量身打造的那个“用户行为模型”里,清晰得如同掌纹。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迭代了,这是一场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
燃油车卖的是产品,一锤子买卖;新能源车卖的是服务,是生态,是你的未来。
所以,我摊牌了。
我不是被一辆车绑架了,我是被一个全新的、更高级的、无孔不入的商业文明给绑架了。
而最骚的是,我一边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一边在凌晨三点五十几分,准时地按掉了第三个闹钟,穿上外套,走向那个半价的充电桩。
真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