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工业报
祁晓玲
日前,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我国智能驾驶芯片企业地平线携手成立的合资公司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这一强强联合,标志着中国在智能电动汽车芯片这一关键赛道上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观察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面对扑面而来的“造芯”热,我们既要看到其背后产业升级的迫切愿望,也需保持一份冷静思考:如何引导产业力量,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行稳致远。
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其竞争焦点从“马力”转向“算力”,已成为行业共识。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是车企布局芯片领域的根本动力。这份战略远见值得肯定。然而,我们也需警惕,在“缺芯”之痛与“卡脖子”之忧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可能陷入非理性的“跟风”,将手段异化为目的,盲目投入一场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全栈自研竞赛。这种“虚火”若任其蔓延,不仅于企业自身无益,更可能造成国家战略资源的巨大浪费。
首先,要尊重产业客观规律,警惕“全能型”陷阱。汽车与芯片分属不同产业门类,其技术逻辑、人才结构、迭代周期和商业模式迥然不同。一颗车规级芯片从设计、流片到通过严苛的车规认证,需经历漫长周期和巨额资金投入。对于绝大多数车企而言,若不顾自身实力,试图打通从造车到造芯的全链条,极易陷入“投入无底洞”,非但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反而可能因资源分散而削弱其在整车集成、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的优势,最终拖累主业发展。
其次,要着眼整体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内耗。芯片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其成本随着出货量增加而显著摊薄。如果市场陷入“每家车企自研一套芯片”的碎片化格局,每款芯片都无法达到经济规模,导致单位成本高企,这与通过自研实现“降本”的初衷背道而驰。从国家层面看,这种低水平、同质化的重复投入,不利于集中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也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那么,面对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变革,何为更优路径?我们认为,应秉持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理念,构建更具韧性和效率的产业生态。
一是在模式上,倡导“联合定义”与“深度合作”。相较于风险极高的“闭门自研”,车企与专业芯片公司结成创新联合体,是更为务实高效的选择。车企应发挥其贴近市场、洞悉需求的优势,精准定义芯片的性能与功能规格;芯片公司则专注发挥其在设计、工艺与品控上的专业能力。这种“需求牵引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既能保障芯片的专用性与适配度,又能实现专业分工、优势互补。大众与地平线的合作,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
二是在竞争上,聚焦“生态构建”而非“单点替代”。智能汽车的竞争,本质上是基于芯片的软硬件整体生态竞争。车企的长期价值,不只在于是否拥有一颗自研芯片,更在于能否构建一个以自身平台为核心,吸引全球开发者、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创新的开放生态。一颗孤立的芯片,若无强大的软件算法和丰富的应用生态支撑,其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企业的战略重心应放在打造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平台上。
三是在战略上,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合力。推动汽车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应加强顶层设计和产业引导,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兼并重组、强强联合,避免无序竞争。要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也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企业敢于投入、勇于探索。
总而言之,自研芯片是服务产业升级的手段,而非追求的终极目标。它的价值,最终要通过是否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是否提升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来检验。在“全栈自研”与“开放合作”之间,企业应基于自身禀赋做出科学理性的战略抉择。我们相信,唯有摒弃浮躁、尊重规律、协同发力,才能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夯实中国汽车产业的“芯”基石,赢得通向未来的长久优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