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一个数字特别扎眼。极氪的财报里,居然出现了一个“每卖一辆车亏20多万”的说法。20多万?这也太离谱了吧。一辆车平均卖40万,亏掉一半还多,怎么做到的?难道用户买车的时候,极氪还顺手给搭配了“亏本套餐”?
但咱先别急着下结论。数字看着吓人,但有时候数字本身就是个“假面具”,得拆开来看,才能知道背后是什么逻辑。特别是造车这行,账面上的亏损很少是简单的“赚不到钱”。极氪这种新势力,敢这么玩,不是没想过后果。
我们先捋一捋这些数据。极氪2023年上半年卖了4万多辆车,营收据说超过了100亿元。这听起来很不错吧?毕竟人家卖的是中高端车型,平均售价40万上下,销量也不算低。但问题出在净利润上。亏损超过10亿。换算下来就成了“每卖一辆车亏20万”的惊悚数据。
这就很矛盾了。你营收看着挺漂亮,销量也说得过去,怎么一到利润这块就直接跌成深坑?这里面一定有事。
首先,造车这行本来就烧钱,这个事大家都清楚。极氪的亏损,主要是在研发费用和营销成本上。它在极氪9X和8X这两款车上的投入特别大。比如9X那种顶级豪华SUV,光是供应链里的四电机系统、激光雷达、双英伟达芯片这些高端硬件,就已经把成本推到了天上。还有8X这种重磅家庭车,极氪为了抢占市场,在插混技术和空间优化上也砸了不少钱。研发这块烧钱是没跑的。
另外,营销成本也是个坑。极氪想要做高端品牌,免不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线下体验中心、线上推广、活动造势,这些砸下去的钱,本质上是为了换市场认知——让大家觉得极氪不只是一个新势力,而是能跟豪华品牌掰手腕的选手。这个账单,短期内就是花得多赚得少。
再看毛利率。这块是极氪背的另一个锅。极氪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和传统车企比差了不少。为什么?供应链议价能力有限。极氪没有自己的工厂,很多零部件都要从外部采购,成本压不下来。而且它主打中高端市场,用的材料、技术都比较贵,导致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看着销量不错,但利润真没多少。
不过,这个现象也不是极氪独有的。你看其他造车新势力,比如理想、小鹏、蔚来,前几年也都是亏得一塌糊涂。理想现在的财报好看一点,是因为它的车型定位很精准,主打家庭用户,研发和营销的投入相对克制。蔚来呢,就更惨了,销量还没起来,亏损一度比极氪还猛。小鹏就不用说了,最近股价都贴地飞行了。
再看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传统车企像丰田、大众,那是几年几十年的积累了,成本控制得死死的,毛利率也稳定。外资品牌像特斯拉,靠规模化生产和超级工厂把每辆车的成本压到极低,人家早就盈利了。这些能活下来的,相对来说都有自己的模式和节奏。而极氪还处在“烧钱铺路”的阶段,亏损的数字看着吓人,但其实是行业里常见的现象。
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极氪的亏损,短期来看确实压力很大。但从战略上看,它在抓高端和家庭两个市场的机会。极氪9X主打豪华SUV,是一个撑品牌高度的产品,虽然对普通用户吸引力不大,但对品牌认知的提升很关键。极氪8X则更接地气,30万-40万的价格卡住了中产家庭的预算区间,拉销量、抢市场,这才是极氪的底层逻辑。
所以,这个亏损是有章法的。不是乱花钱,而是战略性投入。极氪现在的目标不是赚钱,而是活下去、跑得快、跑得远。它在做两件事:一是品牌升级,二是市场扩张。品牌升级靠9X,市场扩张靠8X。等到这两条线都跑通了,毛利率和利润自然会慢慢跟上来。
最后说一句,这种亏损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并不完全是坏事。造车这行,烧钱不可怕,关键是烧完之后能不能站得住。极氪的亏损背后,是一场赌局。赌它能靠产品、研发、品牌快速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如果赌赢了,这就是绝地反击的起点。如果赌输了,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所以啊,看财报的时候,别被亏损这个数字吓到。关键得看它想走哪一步,能走多远。新势力造车,表面看是卖车,实际上是在拼命抢时间。至于能不能抢到,就得看它的产品和市场有没有真的打动用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