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的火光撕开行业盲区
10 月 23 日晚,上海漕河泾的红绿灯路口,理想 MEGA 底盘窜出的火花在 10 秒内吞噬车身的视频,成了新能源车主的噩梦范本。一周后的 10 月 31 日,理想的召回公告给出了更惊人的答案:11411 辆 2024 款 MEGA 因冷却液防腐不足面临召回,更换电池、电机控制器的总成本高达 17.64 亿 —— 相当于去年净利润的 22%。
这场 “天价召回” 的导火索,竟是每升仅 10 元的低电导率冷却液。
致命细节:被忽视的 “防腐战争”
理想的技术翻车藏在行业转型的缝隙里。为适配 MEGA 的 800V 高压平台与 5C 超快充麒麟电池,理想放弃了成本 1 元 / 升的传统高导冷却液,改用能满足绝缘要求的低导版本。但工程师们没料到,分子型缓蚀剂的防腐能力远弱于传统离子型添加剂,短短一年就腐蚀穿了冷却铝板。
更值得警惕的是 “验证盲区”:冷却液测试多由供应商完成,车企仅核对报告;电池 Pack 测试时甚至不指定冷却液型号,导致 “测试用 B 液合格,装车用 A 液出问题” 的荒诞场景。正如材料工程师所言:“新车一年就腐蚀漏水,此前从未有过。”
理想的 “担当” 与疏漏:4 小时预警为何失灵?
舆论场上的撕裂恰恰暴露了事件本质:
值得肯定的进步:未等最终检测结论就主动召回,单台车 12 万的电池包全额更换,还将质保延至 10 年 / 20 万公里,打破了行业 “等结论再行动” 的潜规则。李想 “生命是百分之百” 的表态,比多数车企的推诿更显诚意。
无法回避的硬伤:云端预警系统早在起火前 4 小时就捕捉到异常,却因 “无先例” 未强制干预,眼睁睁错失止损时机。这让人想起 2020 年理想 ONE 将 “召回” 包装成 “升级” 的旧账,供应链品控与风险响应的短板并未彻底补齐。
17 亿买走三个行业教训
这场风波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敲响警钟:
小部件藏大风险:冷却液、密封圈这类 “非核心部件”,可能成为击穿百亿研发的短板。2026 年 “零风险电池安全令” 将至,“细节安全” 比续航参数更重要。
预警要配闭环机制:理想的云端系统能 “看见风险”,却因流程缺失无法 “阻止风险”。智能汽车的安全,该从 “监测技术” 升级为 “响应能力”。
担当≠免罪符:17 亿能换车主谅解,却换不回信任根基。当新势力比拼 800V、900V 高压平台时,先补好 “防腐验证” 这类基础课,才是真的对生命负责。
车主该做什么?
召回已从 11 月 7 日启动,按交付顺序邀约进店,单台车 1 天即可完工。若收到故障提示,可直接拨打 400 热线优先处理。记住:MEGA 的前后排都有机械应急拉手,电子失效时能手动开门 —— 这或许是火光中最实在的安全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