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又破交付记录了。新闻铺天盖地。但我第一次坐进那台L6里,颠得七荤八素,唯一的记忆就是晕车。这种奇妙的撕裂感,恰好就是理解理想汽车的钥匙。
一个把家作为核心卖点的品牌,怎么会让人在它的家里感到身体不适?这个问题,比单纯聊什么激光雷达、双电机要有趣得多。理想从诞生起,就带着一种产品经理式的精明,它似乎从未想过要造一辆让所有人都叫好的神车。它的目标用户画像清晰得令人发指:中国的家庭,尤其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被续航里程焦虑、空间不足、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反复折磨的中产家庭。
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增程,在纯电原教旨主义者看来简直是异端。然而,就是这个被一些人瞧不上的技术,支撑起了理想的百万销量。那台1.5T的四缸增程器,平日里悄无声息,只在电池电量告急时才苏醒过来,像一个沉默的后勤兵,彻底抹平了长途奔袭的恐惧。对于一个需要随时带着孩子冲向郊区、奔赴远方亲戚家的奶爸而言,这种随时有电,随时有油的安全感,是任何花哨的零百加速都无法替代的。
L9作为旗舰,把这种理念推向了极致。超过5.2米的车长和3.1米的轴距,让它在路上的气场堪比一个移动的小户型。内部那块为后排孩子准备的屏幕、那个能冰镇也能加热的冰箱、还有让第二排乘客伸直双腿的皇后座,每一个细节都在挠着家庭用户的痒处。甚至有数据显示,其一年79%的保值率,居然超过了同价位的BBA。这在燃油车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国产品牌,在价值上竟能反超传统豪华标杆。
当然,这种极致的妥协也带来了另一面。驾驶者本身,似乎成了整个环节中最不被重视的一环。螺旋弹簧悬挂的L6,在滤震上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细碎的震动很容易就传到车内,这或许就是我晕车的根源。高速上,风噪和胎噪也比预想中要明显。这种感觉很奇特,你坐在一个无比智能、舒适的大沙发上,但这个沙发却始终无法与地面完全隔绝,时刻提醒着你,它仍在滚滚向前的路上。这和一些新势力品牌追求的极致驾控、人车合一,完全是两条路子。
理想的聪明之处在于,它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它放弃了对驾驶乐趣的执着,转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乘客的讨好上。所以我们能看到AD Max智能驾驶系统、看到算力高达700TOPS的Thor-U芯片、看到占比75%的高强度钢车身。这些冰冷的技术参数,最终都指向一个温暖的目标:让车里的家人坐得更舒服、更安全。
这种产品定义的能力,让它的车型矩阵也变得有趣起来。L7和L8的关系就颇为微妙。一个是大五座,一个是六座,底盘动力几乎一致,价格也就差了两万块。L8多了一排座椅,却牺牲了后备箱空间,也让自身定位显得有些模糊,夹在L7和L9之间,市场热度也相对平淡。这恰恰反映出,即便是精于计算的产品经理,也总有算不准的时候。当家庭的需求被切割得过于精细,消费者反而会感到困惑。
从理想ONE的一炮而红,到L系列构筑起的产品矩阵,理想只用了58个月就达成了百万交付的里程碑。这背后,是对中国家庭用车痛点的一次精准外科手术。增程技术或许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的产物,但它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当下最大的矛盾。
可这种成功路径依赖,也埋下了未来的隐忧。当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当纯电车的续航技术取得突破,增程的优势还能维持多久?更重要的是,当所有车企都开始聚焦家庭场景,疯狂堆砌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候,理想的护城河又在哪里?那个让你感到眩晕的底盘,是否会成为它未来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理想汽车,就像一个偏科的天才。它在某些方面做得太好,以至于让你心甘情愿地忽略它的短板。它为中国的家庭打造了一个移动的堡垒,温暖而智能。但坐在车里的你,偶尔还是会透过那隔音良好的车窗,听到一丝从底盘传来的、不那么和谐的共振。所以,这到底是一辆好车,还是一个好的家用电器?或许,你的家人比你更有发言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