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国产的铁疙瘩,现在是呼呼地往外冒,已经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倒爷”了,这事儿街坊邻居都知道。
而且一提溜中国汽车,不少人脑子里立马蹦出“新电驴”、“独孤求败”这些词。
但最近露出来的一份账单,有点意思,好像跟咱们的刻板印象不大对付。
今年头一炮,中国往外搬的铁壳子里,烧油的占了老鼻子,快七成了,纯电的才两成。
嗳?
这莫非是老家伙回春了?
难道之前绿牌大军一路狂飙只是障眼法?
电驴子要歇菜?
依我看呐,先别急着盖棺定论。
一季度的流水账,说不了啥地动山摇的大事。
但这份账单背后,确凿有些门道值得咂摸咂摸。
先说说这烧油的老家伙占比高。
一种说法是,这是因为番邦之地,特别是像暹罗、阿非利加这些地儿,充电桩那是凤毛麟角,甚至压根儿就没这玩意儿。
你让人家开纯电的,那不是让人家天天搁那儿“人力驱动”吗?
所以,结实耐造、添油就走的烧油车,自然更吃香。
这话不赖,毕竟基建这玩意儿,不是一蹴而就的。
另有一种调调呢,觉着这是中国车企换了路子。
之前一窝蜂地往纯电上拱,结果发现,外来的和尚好像并不太感冒。
里程焦虑、充电难于上青天、电芯折寿…幺蛾子一大堆。
反倒是插电的混血儿,既能用电,也能喝油,堪称完美地平了这些坑。
你看,现在不少车把式都开始在插混上耍花活了。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老外对电驴子的认知,可能没咱们想的那么激进。
虽说国内新电驴的渗透率已经高得吓人,但海外的消费者可能还在隔岸观火,或者说,还在适应期。
说到底,换个代步工具,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得掂量清楚。
但话又说回来,烧油车占比高,也并非意味着电驴子就卖不出去了。
仔细瞅瞅那份账单,新能源汽车整体还是占了出口的三成挂零,这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插电的混血儿。
况且,这不过是一季度的数字,指不定下个季度,风向就变了。
其实,这事儿也挺耐人寻味的。
咱们自个儿地盘上,新电驴的渗透率已经过半,瞅着满大街都是绿牌子。
但出口一瞧,烧油的还是扛把子。
这又说明啥?
说明这花花世界,每个犄角旮旯都有自个儿的活法。
咱们觉着顶呱呱的东西,别人未必瞧得上。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几年,国内一股脑地支棱充电桩,结果不少都成了摆设,压根儿没人用。
当时就有人嘟囔,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胯。
现在看来,这话还真有点门道。
当我们一门心思地把缘由归结为科技不够硬核时,是否忽略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国情?
说白了,鞋合不合脚,只有自个儿知道。
所以,依我看来,中国汽车出口这事儿,别光盯着那几个数字,得寻思寻思数字背后藏着啥。
烧油的占比高,不代表电驴子不行了,也不代表中国汽车产业要拉胯。
它只是在提醒咱们,咱们的汽车厂商,得根据不同的市场,定制不同的方案。
未来,中国铁壳子出口会奔向何方?
谁也说不准。
但能打包票的是,不管是烧油的,还是电动的,亦或是插电的混血儿,只要能挠到消费者的痒处,那就是好玩意儿。
说白了,老百姓买车,是为了方便出行,不是为了秀啥黑科技。
这就像咱小时候,家里揭不开锅,能蹬个二八大杠就不错了。
后来兜里有点钢镚儿了,换了辆摩托车。
现在鸟枪换炮了,开上了小汽车。
但不管骑啥车,最终的目的地,都是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