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大整合时代来了!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都在拼命调整,但这些动作背后,究竟是为了活下来还是为了抢占市场?一个月内,蔚来、吉利、广汽、上汽四家车企纷纷官宣重大改革,整合旗下品牌、精简架构、调整业务,刀刀见血、招招狠戾。
销量下滑、利润缩水、竞争加剧,这些车企的“自救”措施,究竟能否止住颓势?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车圈整合风暴的来龙去脉,看看这里究竟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一、蔚来“瘦身计划”:新品牌乐道成“问题孩子”?
蔚来,这家曾经被称为“电动车界的苹果”,如今正在经历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调整。5月9日,蔚来内部发布公告,将旗下乐道和萤火虫两个子品牌深度整合进集团体系。
这次调整的核心是裁撤重叠部门,把资源集中在蔚来的主品牌上。
为什么要这么做?简单来说,乐道的表现不太争气。今年前4个月,乐道的销量仅为1.92万辆,和曾经立下的月销2万台目标相差甚远。
4月销量更是环比下滑8.7%,让人彻底认清了现实。于是,蔚来CEO李斌亲自上阵,直接管理乐道产品设计与研发部门,希望通过整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但这次调整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蔚来最近的日子也不好过。2025年,蔚来立下销量翻番和实现盈利的目标,但光靠主品牌显然不够,于是只好通过整合来“瘦身”,试图在压缩成本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吉利“私有化”极氪:是战略调整还是资本游戏?
说到整合,吉利的动作也够狠。5月7日,吉利正式递交了对极氪私有化的建议,计划收购极氪所有股份,让它彻底成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
极氪,这个曾经在纽交所敲钟的明星品牌,如今却要退市,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吉利的官方解释是,私有化极氪能提升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更好地实现“战略协同”。但细看极氪的财务数据会发现,这个品牌虽然销量增长不俗,但距离吉利的整体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李书福提出的“台州宣言”中明确表示,要通过整合实现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而极氪的私有化正是这场整合的核心步骤之一。
对于吉利来说,这次私有化的意义还在于“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目标。通过统一的上市平台,吉利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旗下品牌,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力。这种资本层面的布局,既是对行业竞争加剧的回应,也是吉利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关键一步。
三、广汽和上汽:老牌车企的“求生之路”
广汽和上汽,这两家传统车企最近的调整动作也让人眼花缭乱。广汽研究院被“一拆三”,整车、平台、造型三大板块全部并入集团产品本部,组建“大研发体系”。上汽则宣布智能驾驶团队和研发总院合并,旗下零部件子公司也整合成一个新的智能底盘架构公司。
为什么要这么做?销量下滑是最直接的原因。广汽2024年的销量同比下降超过20%,而上汽的销量更是惨不忍睹,旗下多个子品牌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这种情况下,传统车企只能通过内部调整来“自救”,希望通过整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广汽推出的“番禺计划”被视为破局关键,希望通过研发、营销、品牌一体化改革,在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而上汽则在年初组建了“大乘用车板块”,试图通过调整高管、重组业务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于这些老牌车企来说,电动化浪潮既是机会,也是危机,只有通过深度整合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四、整合背后的逻辑:销量、利润、竞争压力
从蔚来到吉利,再到广汽和上汽,这场车圈整合风暴背后,其实有一个共同的逻辑——销量压力和盈利压力。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刃战”阶段,谁能活下来,就看谁能在销量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
蔚来通过整合乐道,希望在销量翻番的目标下同时实现降本增效;吉利通过私有化极氪,试图通过资本层面的调整提升品牌协同效应;广汽和上汽则通过组织架构的重组,希望在电动化浪潮中找到新的市场定位。这些动作看似杂乱无章,但背后的核心诉求却是一致的——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车圈的整合风暴不仅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更是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从蔚来的“瘦身计划”到吉利的私有化,再到广汽和上汽的深度调整,这场风暴中没有赢家,只有各自的“求生之路”。对于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车企之间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乎未来产业格局的博弈。
你怎么看这些车企的整合动作?哪家的调整最能打动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