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掌门人奥博穆日前放话,偃旗息鼓,不碰军火,还是死磕汽车主业。
这事儿,初听颇具黑色幽默,差点就弄假成真了。
你说,一个以“国民车”著称的企业,怎会陡生“铸剑为犁”的念头?
大众给出的说辞倒也坦诚:车市寒意渐浓,日子不好捱了。
利润下滑,销量也面临瓶颈。
2024年净利骤降逾三成,这绝非隔靴搔痒。
眼见金库告罄,谁不得殫精竭虑,另辟蹊径,寻觅新的增长极?
那么,为何是军火?
这行业的“油水”之丰厚,几乎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看看那些军工巨擘,哪个不是赚得钵满盆溢?
加之眼下欧洲地缘政治风谲云诡,各国纷纷扩充军备,军火市场简直就是一块令人垂涎的“唐僧肉”。
大众的盘算,实则映射出部分德企的窘境。
汽车业红海一片,新能源车企异军突起,传统车企如履薄冰。
反观军工企业,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宠儿”。
一些防务公司甚至不惜重金,从汽车行业“挖墙脚”,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风向已然生变。
然而,大众最终还是悬崖勒马。
这背后,恐怕并非仅仅是奥博穆一句掷地有声的“我们不是武器制造商,我们是汽车制造商”这般简单。
试想,大众是一家根植于德国的企业,而德国对二战历史的反思,堪称痛定思痛,入木三分。
倘若大众真的改弦更张,涉足军火,势必会掀起轩然大波,引来滔天非议。
道德风险、公关危机,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坎。
更何况,军火制造并非易如反掌的儿戏。
它需要尖端科技的加持,需要经年累月的经验积淀,需要一应俱全的资质认证,更需要稳定且可靠的客户群体。
大众虽有制造底蕴,但上述诸多要素,恐怕都尚有欠缺。
想与莱茵金属这类老牌军火巨头分庭抗礼,其难度之巨,可想而知。
当然,也有论调认为,大众与莱茵金属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岂非两全其美?
莱茵金属的CEO帕佩格就曾直言,大众位于奥斯纳布吕克的工厂,先天适宜转型为军工生产基地。
然而,合作往往意味着利益的博弈,话语权的争夺。
大众真的甘愿将自己的命脉,拱手让人吗?
归根结底,大众的困厄,主要还是源于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
今年一季度,大众在华销量断崖式下滑7.1%,占其全球总销量的三成之多。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足以印证问题的严峻性。
中国市场,对于大众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
因此,大众将扭转颓势的希望,倾注在了即将投放中国市场的新品之上。
插电混动、增程式、纯电动,全方位出击,力求毕其功于一役。
在刚落幕的上海车展上,大众和奥迪两大品牌,联袂推出了多款备受瞩目的车型。
按照规划,到2027年,大众将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二十款新能源汽车。
这宛如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大众将命运的筹码,押在了中国市场。
若能扭转乾坤,自然能摆脱困境,重返巅峰,稳坐其汽车巨头的宝座。
但倘若铩羽而归,一败涂地呢?
谁也无法预料,大众是否会重拾旧念,再次萌生进军军火行业的想法。
其实,大众的故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企业转型,切忌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更要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以及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涉足军火,或许能赚取可观的短期收益,但同时也可能将企业拖入道德的深渊。
与普罗大众的认知相悖,企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的极致扩张,更要勇于承担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当我们想当然地将问题的症结,归咎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时,是否忽略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
最终,大众还是选择了“否”。
它似乎想以实际行动昭告天下,自己仍然是那个心无旁骛,专注造车的“国民品牌”。
只不过,未来的航向如何,还得看它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如何了。
毕竟,在商言商,情怀这东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