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深夜,上海街头一辆理想MEGA突然起火。四小时之前,理想汽车的云端系统已发出冷却系统异常预警——但无人响应。这不是技术失灵,而是人类第一次面对非碰撞引发的电动车自燃,没有先例,也无预案。
三天后,理想宣布主动召回11,411辆MEGA,更换冷却液、电池与电机控制器,并将核心部件质保延长至10年或20万公里。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维修,而是一次对行业安全逻辑的彻底重写。
此次召回的根源不在制造缺陷,而在材料选择——冷却液防腐性能未达新国标要求。2025年10月1日实施的《GB 29743.2—2025》首次强制规定电动汽车冷却液对铝、铜等金属的腐蚀限值,电导率不得超过100 μS/cm。理想MEGA使用的冷却液未能通过这项“体检”,在长期运行中腐蚀铝制冷却板,最终可能引发热失控。
这并非孤例。2022年,奔驰曾因EQC电动驱动模块密封不良导致冷却液渗漏而召回超万辆。但两者的本质不同:奔驰是机械密封问题,维修即可;理想则是材料化学性能不达标,必须更换已被腐蚀的核心部件。成本更高,影响更深,暴露的问题也更根本——车企对新型冷却液的性能验证严重滞后于国家标准更新节奏。
更值得警惕的是,预警早已存在。理想云端系统在起火前4小时就捕捉到异常信号,却未触发紧急干预。这暴露出当前行业普遍缺失的“预警响应机制”:BMS能监测数据,车企却未建立分级响应流程。相比之下,特来电通过充电网累计预警16.9万辆高危车,德赛电池的AI电芯可提前30天预测析锂风险,赛力斯基于百亿公里数据实现场景化主动防护——理想此次的“迟疑”,实则是整个行业在智能安全闭环上的短板。
理想的选择值得肯定:不等调查结论,主动召回;不止修车,更延保十年。这种“生命只有一次”的零容忍态度,正在倒逼行业升级。它让《GB 29743.2—2025》从纸面标准变成企业行动指南,也迫使所有车企重新审视自己的预警系统——你有没有听见警报?听见后做了什么?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正从“被动合规”迈向“主动防御”。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续航与智驾的比拼,而是谁能在事故前30分钟、30小时甚至30天,精准识别并阻断风险。理想MEGA的召回,烧掉的不只是冷却液,更是旧安全观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数据成为第一道防火墙,沉默就是失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