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街头,曾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中国汽车展厅,如今正纷纷关闭。一批10台车的订单,客户最终只提了1台
“一批10台车,只交了1台!客户不敢提车,就怕一夜多缴20万报废税!”谈起俄罗斯市场的剧变,易威新能源创始人王翔雨眉头紧锁。
仅仅一年前,中国汽车在俄罗斯还占据60%的市场份额,如今却遭遇滑铁卢。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暴跌58%,仅35.77万辆。
曾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国的俄罗斯,已滑落至第三位,被墨西哥和阿联酋反超。
01 市场剧变:从“躺赚”到“躺枪”
数据描绘出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严峻态势。2025年1-10月,中国品牌在俄销量同比下降27.3%,至56.99万辆。
主流品牌销量全面下滑,吉利同比下跌41%,长安下滑39%,长城旗下哈弗减少15%。星途品牌销量跌幅最大,高达52.8%,奇瑞瑞虎7 Pro Max销量下降近六成。
俄罗斯市场的寒意从2025年初就已显现。1-4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仅为15.5万辆,较2024年同期的30.5万辆锐减15万辆,同比暴跌49.2%。
市场变化之快令从业者措手不及。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关闭了274家汽车展厅,其中78%是中国品牌展厅。
02 政策枷锁:税费暴击成本飙升
俄罗斯政府频频调整的进口政策,是中国汽车在俄遇冷的主要原因。
2024年10月起,俄罗斯将新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率提高70%-85%。以一款发动机排量2-3升的汽车为例,其报废税从130万卢布(约11.4万元人民币)飙升至237万卢布(约20.8万元人民币)。
2025年1月1日起,俄罗斯又将进口汽车关税系数调整为20%-38%,使得中国汽车清关费用最高增加30000卢布。
更为严峻的是,2025年7月起,俄罗斯要求所有进口车辆必须通过俄罗斯本土实验室的OTTC认证,且禁止使用境外实验室数据。
这不仅使认证周期延长至一年,还让单车认证成本增加4000美元以上,大大增加了中国车企的出口难度。
03 经济寒流:高利率抑制消费需求
除了针对性政策,俄罗斯整体经济环境也在制约汽车消费。
为遏制通胀,俄罗斯央行将基准利率长期维持在21%的高位,汽车贷款年化利率因此飙升至30%左右。
如此高的融资成本让许多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
在战时经济结构下,俄罗斯资源大量向军工领域倾斜,国内通胀率维持在10%的高位,卢布汇率频繁波动,居民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
俄罗斯汽车行业分析人士Zaur Khantsev指出,“政府正试图迫使中国车企在俄罗斯本土生产汽车,回收税费正是推动这一目标的手段”。
04 消费观望:期待西方品牌回归
市场的变化不仅来自政策层面,也源于消费者心理的转变。
“很多人现在持币待购,等着西方品牌回来。”一位车商坦言。尽管丰田、宝马短期内难以回归,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已让市场降温。
随着俄乌冲突结束的讨论持续,现代、雷诺、丰田等全球制造商重新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可能性正在引发关注。
尽管这些国际品牌短时间内难以在俄罗斯恢复生产,但俄罗斯消费者已经表现出“持币待购”的倾向。
与此同时,俄罗斯本土汽车品牌拉达仍保持着市场销量冠军的位置,其价格便宜的优势符合当前俄罗斯消费者的用车需求。
05 售后短板:品牌口碑遭遇挑战
除了政策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中国汽车自身问题也逐渐浮现。
“电池坏了没人修、故障了没配件!”一位车商直言,早期靠“猎奇”打开的市场,正因售后短板反噬品牌。
缺乏本地化服务,让中国车从“科技潮品”沦为“一次性玩具”。
中国车的“售后短板”在俄罗斯暴露无遗。电池坏了没人修、零件短缺等待时间长——这些问题不断消耗着品牌信誉。
一位车商坦言:“卖车是一锤子买卖,但用车是长期体验。售后跟不上,口碑就垮了。”
06 破局之路:从贸易转向本地化生产
面对困境,中国汽车厂商正在积极寻求转型,从简单的出口贸易转向本地化深耕。
长城汽车已经在俄罗斯市场率先试水。在俄罗斯图拉州的长城汽车工厂,采用KD组装模式(全散件组装),本地化率已达到65%以上,不仅规避了高额进口税,还能享受俄罗斯的本土产业补贴。
奇瑞也在积极搭建渠道网络,试图把“中国制造”变为“俄罗斯制造”。
一些企业从单纯卖车,转型为整合车源、物流、售后的全链条平台。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建议,中国车企要想在俄罗斯市场立足,必须做好几件事:
一是深化本地化生产,将核心部件本地化率提升至60%以上;二是加强极寒环境下的产品研发;三是搭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四是做好品牌价值重塑与精准营销。
曾几何时,中国车商在俄罗斯“一辆车转手赚十万”,如今这样的“躺赚”时代一去不复返。
从“赚快钱”到“扎根干”,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这场冒险,像极了一场商业版的“冰与火之歌”。
有人撤退,有人转型,也有人选择深耕。“如果想深耕,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机——但别再只想赚快钱,这场仗,是持久战。”一位车商如是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