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车这两年实在太牛气,之前都喜欢说自己是500万以内最好的车,近期某排名靠后的新造车创始人又说油车技术不适用于未来发展,他们如此牛逼哄哄,然而至今没有任何一家新造车考虑造燃油车,这是为何?
1.新造车说到底是组装车
在网络上随便一搜就可以找到电动汽车的结构、怎么造车的书,它的几大件就那么几个,拼装上装在底盘上,就成为一辆车了,似乎造电车是一项人人都能说出一套套道理。
电车的诸多部件大多都是标准件,中国汽车产业链可以完整供应电机、电控、电池等配件,丰田就是如此做的,它今年以来推出的一款电车除了车壳,其他都由中国供应链提供配件,所以这些电车的实际差异真的不大。
当然电车也有一定的技术,例如特斯的电池整合技术,之前曾有机构对国内媒体报道的电车起火事故进行统计,最终发现特斯拉的电车起火事故竟然最少的,就说明特斯拉在电池整合、电控方面拥有自己的独特技术,由此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电车中还有插混和增程这种使用燃油发动机的种类,不过之前一批混动车就被指采用的燃油发动机技术不过是三菱很多年前淘汰的技术,因此这类车往往不谈油耗,使用这类车的消费者也尽可能用电而不是用油。
至于他们所谓赶超B B A的动力,这是电机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并非是汽车企业自身捣鼓出来的技术,只要电池输出电力够强、采用的电动机功率够高,那么电车的动力就强。
2.燃油车技术太高深
国内燃油发动机技术居前的如奇瑞、吉利等研发发动机长达20多年,才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他们的燃油发动机热效率相比起日本、德国汽车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可以看出燃油发动机的技术研发难度真的很大。
燃油车的机械技术是非常高深的技术,这是诸多汽车企业锁在密室里的秘密,这些核心技术在如今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绝对搜不到,他们往往喜欢说燃油车的机械原理就那几样,然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原理真正干起来就会发现面临重重困难。
以丰田的节油混动技术为例,它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行星齿轮,然而至今全球就只有丰田拥有这项技术,同为日系车的本田、日产等搞不定,欧洲车也搞不定,就可以看出机械技术的难度有多高。
机械技术还涉及到了高精度机床,这类高精度机床一直都是西方严格控制的产品,据说丰田工机随动磨床的加工精度可以达到2微米,发动机的平衡质量不得高于0.1克,如此高的精度需要高精度机床才能实现,而这不仅仅是新造车们达不到,就连国内几家领先的燃油车企业都为了获得高精度机床而费尽心思。
就连大家看起来技术难度很低的火花塞制造都不容易,它牵涉到材料、工艺、控制等诸多方面的技术,以确保火花塞能承受燃油发动机的高温高压工作环境,还要确保它足够耐用,在控制方面则需要确保在最合适的时间点火。
这种种技术困难都不是新造车们能搞定的,更何况新造车们热衷于了资本市场造富,这就注定了它们需要短平快,早日实现资本变现,这更与机械行业投入大、见效慢相悖。
如此也就不奇怪新造车们虽然天天喊着赶超B B A,但是却从不考虑造燃油车了,毕竟燃油车的技术难度实在太高,而回报又慢,远不如电车这种可以依靠产业链提供,然后将这些产业链的技术吹嘘是自家的技术赚快钱来得爽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