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细琢磨起来,挺有嚼头。
工信部一纸榜单,亮出23款绿牌新秀,续航数据那叫一个窜天猴,动辄五百公里打底。
最扎眼的,理想i8直接飙到720公里。
这数字一瞧,确乎能抚平不少人的“电量低谷焦虑症”。
可问题也来了,这续航,当真多多益善?
老实讲,起初我也觉着,续航当然是越长越妙啊!
谁不想仗着座驾,天南海北任我游,压根不用怵半路抛锚?
可转念一想,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甚至有点“续航幻觉”。
先掰扯掰扯这续航咋来的。
电池仓扩容呗!
这回曝光的混动车型,电池均值容积膨胀了28%。
仓廪实了,成本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终归还是咱们消费者来当这个“电池税”的冤大头。
况且,电池越重,车子的身手、能耗都会被拖累。
仰望U9,塞进去80kWh的电池,再加四台电机,才勉强够450公里,这就有点“续航反噬”的味道了,焦虑的不是跑不远,而是电费心疼。
有人辩解,快充技术也升级换代了啊!
十分钟回血500公里,听着就提神醒脑。
可别忘了,这是5C超充!
现在有多少充电桩能喂饱这么大的功率?
就算有,漫长的排队等待呢?
再者,频繁快充,对电池的寿命也是一种“慢性凌迟”。
厂家吹嘘的“充电像加油一样便捷”,真能落地生根吗?
恐怕还得留个心眼。
再说这身价。
续航拔高了,配置也得往上堆,价格自然也就跟着鸡犬升天。
30-50万的新能源车市,搏杀是惨烈了,但这个价位,对寻常百姓而言,还是有点高山仰止。
这让人想起前些年甚嚣尘上的“消费升级”,似乎不买个贵的,就对不起自己。
但扪心自问,到底是真需要,还是被商家忽悠瘸了?
那么,车企为啥铆足了劲儿提升续航里程呢?
这背后,实则是多方势力角逐的舞台。
一方面,政策扶持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助燃了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续航里程有硬性KPI,厂家为了迎合“甲方”,只能硬着头皮扩充电池容量。
再有,技术突围也是一股推力。
电池技术的日新月异,为长续航里程铺平了道路。
可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动因归咎于技术革新和市场导向时,是否遗漏了更深层面的症结?
譬如,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裹足不前,导致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过度依赖。
又如,厂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过度堆砌华而不实的配置,忽略了车辆的实用性。
再如,我们对“好车”的评判标准,是否过于片面,只盯着续航里程和百公里加速?
与常识相悖的是,对于绝大多数都市通勤族而言,每日行驶里程可能不过几十公里。
续航五百公里,一周补一次电,绰绰有余。
那么,为啥还要多掏腰包,买一辆续航七百公里的车呢?
这或许是一种“备胎心态”,总想着没准哪天要跑长途呢?
但这种“小概率事件”,真的值得咱们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吗?
岚图FREE+增程版,电池容量43.2kWh,纯电续航至多235公里,而马自达EZ-60增程版,电池容量31.73kWh,纯电续航160公里。
这两种抉择,代表着两种迥异的思路。
一种是力求极致的续航里程,一种是更看重实用性。
到底哪种选择更对你的胃口,恐怕只有你心里有数。
回到最初的诘问,续航当真越长越好吗?
或许,咱们应该重新掂量掂量自己的需求,用更理性的目光打量新能源车的发展。
别被厂家鼓吹的“超长待机”所蒙蔽,选一款真正称心如意的车,才是正解。
就像处对象,不一定非要找个完美的,找个合拍的,才能细水长流。
这道理,也适用于买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