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把纯电车市场直接扔进了“冰窖”,国产品牌成了最大的牺牲品——超50款热门车型大跳水,最大降幅竟高达45%。
说实话,我还真没想到今年的“遥遥领先”,会变成“价格泥石流”。
这一轮纯电新车降价几乎从春天就开始酝酿,比亚迪5月率先发起攻势,一口气把自家22款车型的价格砍到骨折,最高一下直降5.3万,吓得其他国产品牌立刻跟进。
你能想象吗?
吉利、奇瑞、荣威这些国产大厂,还没怎么犹豫,就跟着同步下调,大有当年国产手机价格战那股狠劲。
到了7月,降价变成了常态,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品牌宣布降价促销。
数据显示,光是7月,市面上有50多款车降幅超过10%,荣威i6 MAX EV这样的主力车型上来就是45%的刀,纯电车价像掉头进井的水桶,没底可言。
看着榜单,头十名能打的全是国产车。
乐道L60、AION S、极狐阿尔法S、红旗E-QM5、吉利熊猫……你能叫得出名的,统统都跳进了降价的洪流。
比如,荣威i6 MAX EV直接降了将近9万,红旗E-QM5让出了4万空间,比亚迪宋PLUS EV下了2.7万的狠手。
这波价格战,是整个行业“压箱底”的最后杀招,却把无数品牌逼得喘不过气。
更慌的是,市面上热销和畅销的车型同样不能幸免。
起价10多万的昊铂HT,降了5万多,极狐阿尔法T、智己LS6都是三四万元的削减,银河E8部分版本也让出了近20%的空间。
比亚迪海豚、元Pro、元UP这种本来冲着年轻人走量的经济车型,甚至连降价幅度都拉到了1.5万—1.6万一档,AION Y一出手就是16%的折扣。
你说现在买纯电车,门槛比几年前大大降低,可买车人的心里却没见得有多欢喜。
实际上,身边不少朋友,反而更纠结了。
都在担心,今天下单明天是不是又便宜几千,买了就亏。
价格降成这样,一个最大的后果是,刺激消费的作用并不如想象中明显。
别看每辆车都掏空钱包让利给你,消费者不动如山,市场的观望情绪反而越来越重。
继比亚迪宣布降价之后,整个港股的汽车板块都应声下跌,比亚迪自家也跌了近8%,资本市场直接用钱投票——纯靠价格拼凑的市场,没人信长久。
甚至有些原本日子就不好过的中小品牌,这波价格战后更难撑下去,资金本来就捉襟见肘,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说起来,这场价格大战的起因,其实跟政策也有很大关系。
2023年初,新能源补贴说退就退,本来靠着政策红利过日子的行业一下失去靠山。
而那时候新能源风口正旺,谁都想进来分杯羹。
你看头部大厂拼命推产品,造车新势力手里还拿着美金融资入场,行业里一时间血雨腥风。
再叠加电池等核心部件的快速降本,市场上卷得人仰马翻,为了抢用户,降价变成了唯一选项。
回头想想,这像不像几年前的国产智能手机市场?
当年小米一句“为发烧而生”,直接把市场价格锚定在低利润区间,逼得vivo、OPPO、华为跟上降价。
手机市场品牌大洗牌,不少不靠补贴、不走量的小牌子烟消云散。
现在看国产电动车市场,其实也是一样的路。
只不过,这场大屠杀来得更快,更凶更狠。
你以为便宜真的能换来销量和市场吗?
实际情况是,经销商利润连年下滑,2024年全行业亏损的经销商竟然超过41%,盈利的只剩寥寥不到四成。
经销商普遍陷入“价格倒挂”的困局,也就是真卖一辆亏一辆。
而且,价格拼低并没有带来用户口碑的提升。
中国质量协会的数据就告诉我们,新能源车主的满意度还降了——2024年用户满意度只打了79分,比去年还掉了1分,已经是连着两年走低。
这说明什么问题?
大家为了省钱拼技术、材料和服务,消费者没享受到更好的体验。
产品做不精,售后拖后腿、服务缩水,企业自己也“吃相”难看,何谈行业的长远可持续?
其实,降价引发的“内卷”让企业也叫苦不迭。
你看今年6月重庆的汽车论坛,车企大佬们没有一个不抱怨,说自己卷得累、市场卷得狠、利润都快被卷光了。
王侠、安铁成等行业大佬开诚布公,认为没底线的价格战,会让所有品牌都活不下去。
供需严重失衡、同质化竞争成主旋律,大家被困在一个死循环之里:不降价就没人买,一降价大家都亏钱,最后只能比谁撑得久——活下来的把“尸体”踩到脚下,没撑过的,连告别都没人管。
官方部门看不下去了。
5月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直接下场,倡议反对车企无序价格战,工信部也明确表示要严查行业“内卷”。
主流媒体集体发声,比如人民日报就点名批评:“打价格战没有未来,会影响创新”。
央视新闻更不留情:“该刹车了!”
可以说,降价虽能一时刺激销量,但企业出路在于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如果恶性竞争持续下去,整个行业恐怕迎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剧。
你要是觉得这样的价格战只有中国在发生,其实放眼世界都一样。
比如2023年初,特斯拉在全球掀起降价风暴,美国区几乎全系下调售价,福特不得不跟进,把自家电马平均便宜了快6%。
结果却是,市场并不买单,福特和通用的股价双双大跌,特斯拉也被打回原形。
同样的道理,价格砸到了地板,但消费者依旧怀疑,这个便宜是好事儿还是陷阱,买了是不是亏了自己的信任值。
身处涡流中心的国产新能源车企,现在其实挺尴尬。
一方面,大环境让他们不得不卷价格,利润空间被压缩得透不过气。
另一方面,用户对价格极其敏感,可一旦新车型发布再降价,老用户心理也很难受。
朋友小孙刚买了辆AION S,后脚新一轮降价又来了,他连吐槽都没力气了,说以后再也不敢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哪怕再喜欢都要等一等。
简单勾勒市面上的那种氛围:每一个4S店顾问都满脸堆笑地“欢迎砍价”,但内心慌得一批,怕的是万一再降价手里车成库存。
消费者拽着钱包一边看一边说:“再等等,说不定下个月更便宜。”
经销商库存压力山大,新款迟迟不敢大手笔进货,老款想甩也甩不出好价钱。
媒体天天报道“汽车行业大洗牌”,说真的,这样的戏码谁能想到是“中国制造”的痛点之一?
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其实答案明摆着,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得靠品牌、靠技术、靠服务来打开局面。
中国的新能源车要继续称王,不能总是靠谁降价狠,应该是靠谁把智能驾驶和产品体验做得更好。
只有这样,消费者才会真心掏钱、品牌才能走出自己的护城河。
一轮“跳水式”降价过后,是拼命自救,也是行业自省。
每一个正在观望的我们,其实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下一个被卷的是谁?
这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还能卷多久?
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
可别等到所有人筋疲力尽之后,才想起提升价值的意义。
或许,真正值得期待的,不是纯电车有多便宜,而是未来有一天,你买到的电动车,不用再为价格纠结,而是真的会因为技术、安全和服务而心动。
希望那一天,不会太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