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如下:
---
2024年,大众在中国卖了超过290万辆车。丰田呢?只有155万辆。差距近乎翻倍。
这事说出来挺让人意外吧?毕竟丰田的口碑一直很稳,什么“开不坏”“省油耐用”都成了它的代名词。再加上混动技术的加持,感觉怎么都应该是丰田赢啊。可现实就是,大众销量压丰田一头,而且不是一点点。
这数据看起来特别不正常。一个被吐槽“双离合容易坏”,一个被夸“开十年都不带修”的,居然最后结果反着来。到底怎么回事?是丰田不行了,还是大众有啥特别的牌?咱们慢慢拆开来看,看看到底是个啥情况。
先说数据,销量是销量,但它不能单打独斗。销量多,营收自然高,但往下走到毛利率、净利润这些核心指标,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大众卖得多,它赚钱也多吗?答案是——其实不一定。
过去几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毛利率并不算特别亮眼。干式双离合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它的售后维修成本其实并不低。再加上技术研发投入不小,车型更新频率快,可能一款车刚卖了两年就得改款,营销费用和折旧都压着利润。这些东西一叠加,赚钱效率其实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丰田呢?虽然销量少了,但它全球化车型带来的成本优化能力很强——一个车型能走全球,供应链稳定,零部件共享,毛利率自然更高。
所以从盈利能力来看,两家并没有明显的“谁碾压谁”。大众卖得多,但钱没多赚太多;丰田卖得少,毛利却挺能打。那有没有可能,是大众“表面风光,内里吃紧”?还真不好说。
接着再看结构性问题。这里就得多说几句了。
大众的特点,或者说它的战略思路,一直是“灵活”。从车型规划到技术路线,它都在不断地调整。干式双离合虽然问题多,但成本低,能把入门级车型的价格压得很漂亮;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让它在动力表现上占了优势;甚至连配置和内饰都在贴着中国消费者的偏好走——哪个价位段保有量高,它就在哪个价位段下狠功夫。
说白了,这是典型的“市场导向”。你觉得空间小?行,加长;你觉得操控不够?行,加厚底盘调校;你觉得低配寒酸?行,中低配直接堆配置。这种反应速度和灵活性,让大众的车型总能恰到好处地戳中消费者的痛点。换句话说,它是在用量级和反馈来换市场。
丰田呢?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技术导向”的味道。它技术成熟,成本优化能力强,但很多时候显得有点保守。比如它的CVT,稳定是稳定,但开起来缺乏驾驶乐趣;混动系统确实先进,但价格也压得高,入门门槛并不低。再加上它一直坚持全球统一标准,车型更新速度慢,针对性不强,这就让它在局部市场上显得有点“慢半拍”。
但话说回来,丰田的稳扎稳打也不是没有好处。它的研发投入偏长线,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丰田在中国市场上没有“大众那么懂人”,但站在一个长期用户的角度,它的产品体验其实一样稳定——只是这种稳定,没法在短期内变成销量优势。
再往深了拆,就是两家的“花钱方式”的问题。大众花钱很猛,研发、营销、售后全线铺开,赚快钱、抢市场的逻辑特别明显。丰田花得谨慎,研发周期长,但回报周期更慢。两种模式,一个是“扩张型”,一个是“保守型”,哪种更优?其实还得看企业自己的战略诉求。
最近几年,汽车行业的转型特别明显——新能源化、智能化趋势越来越强。大众这种灵活性强的品牌,适应变化的能力自然强;丰田这种稳扎稳打的品牌,看起来慢,但一旦技术成熟,后劲可能会很大。就像之前丰田的混动技术一样,推得慢,但一旦普及,直接成了行业标杆。
所以回到这个销量问题。大众卖得多,但它是不是“赢了”?也没那么绝对。丰田卖得少,它是真的“输了吗”?可能也不一定。
更现实的说法是,两家在用不同的方式抢市场。大众懂反馈,靠近用户,打性价比和体验牌;丰田懂技术,靠稳定性和耐用性,打长期口碑牌。谁能成功,得看它们的市场能不能跟上它的战略节奏。
如果你问我,这事看起来吓人吗?确实吓人,毕竟销量差距摆在那。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危险。大众的灵活和丰田的保守,各有得失,谁最终能赢,还是得看它们能在未来市场上跑多远。
总结一句话——看汽车行业的这些“炸裂数据”,别只盯着表面的数字,关键是看它们的底层逻辑。销量只是现状,战略才是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