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魏建军直言:新能源领先靠产业链,技术差距真有那么大?

长城魏建军直言:新能源领先靠产业链,技术差距真有那么大?

前几天和朋友吃烧烤,聊到新能源汽车那点事儿。一个哥们突然来一句:“听说长城老总魏建军说咱们新能源就产业链牛逼,核心技术还得靠进口,这真的假的?”气氛一下子被点燃了,大伙儿一边撸串一边各种神吐槽。

其实这话听着挺扎心,但仔细琢磨下,好像也没毛病。内燃机那块,人家欧美玩了百年历史,我们刚起步那会连发动机都得拆开学人家的,现在轮到新能源了,是不是终于能扬眉吐气?结果魏建军又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说我们“只是”产业链强。这到底是自谦,还是真有隐情?

先不说别的,就拿身边用车的例子来说。我表弟去年买了一台国产纯电SUV,用下来感觉确实省心——动力响应快、充电方便、智能座舱花里胡哨的功能全都有。可每次他吹嘘自己爱车的时候,总有人问一句:“你这芯片是哪国造的?”他尴尬地挠头,“好像还是进口货吧……”

想想也是,有些东西能造出来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顶尖又是另一回事。就跟考大学一样,都上本科,可600分和720分差别大着呢!现在国产新能源基本啥都能整出来: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系统……但细抠下去,高端芯片、传感器这些零部件,还真离不开进口。

长城魏建军直言:新能源领先靠产业链,技术差距真有那么大?-有驾

前阵子邻居家小孩写作业查资料,说汽车的大脑叫MCU芯片,没有它啥也干不了——加速减速刹车空调升窗,全指望它发号施令。这玩意现在全球70%市场被德国英飞凌、日本瑞萨和荷兰恩智浦三家瓜分,高端车型90%以上都要用他们家的货。有时候我看新闻看到这个数据,都觉得膈应:为啥咱们还做不到全自主?但换个角度想,如果让你9000块买个苹果手机,却塞给你2000块安卓处理器,你愿意吗?日常用没问题,一打游戏拍照立马露馅,这体验谁受得了啊!

群里有老司机开过不少新势力牌子的高配版,他评价最直观:“贵是真的贵,但操控平顺反应灵敏故障率低,那种高级感确实不一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高端零部件选的是国际顶级供应商,不然卖不上价钱。

还有一次,我陪同事去修她的新车,她抱怨导航老死机。一查才知道,是操作系统兼容性一般,再深扒发现自动驾驶芯片也是外来的和尚念经香。本来以为智能化都是国产骄傲领域,其实里面门道太多,从功率半导体到激光雷达,再到仿真设计软件,每一步都有卡脖子的地方。有时候修理工师傅都无奈,“配件等国外原厂寄过来吧,不然只能慢慢耗。”

讲真,现在国内品牌在很多领域已经世界领先,比如动力驱动系统、电池成本控制,还有整个上下游供应链效率,让欧美羡慕不已。不少业内朋友私底下夸咱中国制造“卷”出了奇迹,有网友神评论直接爆梗:“欧洲人怕不是被我们价格打自闭了!”不过再牛,也架不住关键环节还要伸手要饭吃,这滋味怪难受的。

长城魏建军直言:新能源领先靠产业链,技术差距真有那么大?-有驾

比如我一个搞研发的小伙伴曾经分享,他们实验室可以自己做出某种传感器,但是精度比起国际大厂总差那么一点点。“就像做菜,你盐放多放少味道完全变样。”他说。如果把自己的产品装进量产车型,可以跑,但遇上极限场景容易掉链子,所以最终领导拍板还是选进口方案。

再举个例子,现在市面上的动力电池绝对称霸全球,可里面那些高端隔膜材料、高性能铝塑膜、电池管理IC等等小玩意儿,经常需要海外采购。他们公司老板经常调侃,“我们可以组装一切,就是缺几个螺丝钉非得从外面买回来。”而且连生产这些零部件的机器设备,也往往依赖外国厂家定制供货,这环环相扣简直让人抓狂。

并不是所有领域都是短板。比如智能座舱界面设计、中国工程师花活层出不穷,各种语音助手、人脸识别、新潮娱乐APP堆满屏幕,小年轻喜欢得不得了。我妹第一次坐我的新车时,一路喊着“太科幻啦”,朋友圈刷屏炫耀。但她爸却更关心安全性能,看见说明书上一堆英文型号皱眉头,“咋这么多洋名字?”

网上还有段子手吐槽,中国新能源汽车最大优势就是便宜好用还能卷死同行,但如果真的哪天全部实现百分百自主,那估计价格又该涨回去了,到时大家是不是又怀念以前性价比时代?

长城魏建军直言:新能源领先靠产业链,技术差距真有那么大?-有驾

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老桑塔纳,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合资甚至纯进口,那会没人觉得丢脸;现在中国制造遍地开花,对标世界顶级水平成习惯,于是稍微落后一点大家就急眼,其实要求变高未必是坏事,只不过现实永远没有理想完美罢了。

讲白点,没有哪个国家敢拍胸脯保证所有汽车零部件全自产自研,还必须达到行业巅峰标准。这年头全球化合作才是真正王道,否则连瑞士钟表这种极致工艺,也偶尔偷懒找别人代加工,更何况庞大的汽车工业体系呢?

盘点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超级完善供应链+超强成本控制能力,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已经很牛X。但在某些核心技术、高精尖元器件方面,还需时间突破瓶颈。不过谁知道几年后情况会不会反转呢?毕竟最近追赶速度肉眼可见,每次升级迭代越来越快,说不好哪天新闻标题直接改成“中国制造全面碾压”。

今晚夜宵继续讨论的话题来了:假如你的爱车必须选择100%国产or部分关键配置依赖进口(比如MCU/传感器/热管理),你更看重什么?省钱图安心or追求极致体验,为此愿意付出多少溢价?欢迎晒晒各位真实选择+理由,下期挑几条金句请客喝奶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