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最近的“降配”操作,你怎么看?
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
以前大家买秦L、宋Pro、宋L这些插混车型,都觉得“天神之眼”这个C智驾系统是标配,算是买车的一大亮点。
现在新改款出来,价格一下压低了,续航提升了,“天神之眼”反倒不是标配了。
表面上一看,好像比亚迪“退步了”,技术上是不是有点往回走?
但仔细琢磨琢磨,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们先说说价格和配置这事。
新秦L的入门价干到9.6万,直接比老款便宜两万多,纯电续航还提升到128公里。
这不是简单的减配降价,而是很明显在做一次战略转身。
你说,大家买十万块左右的车,真的在乎什么高端智驾吗?
绝大多数买家图的还是价格合适、续航靠谱、开销少。
你给我整一堆智驾功能,最后加价三五万,反而把人劝退了。
尤其现在车市卷得厉害,谁还敢多花钱图个“高科技”?
所以,比亚迪这波操作,说穿了,就是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删掉一些对绝大多数买家来说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价格和续航做到极致。
说到政策红利,其实也是逼着比亚迪必须这样做。
工信部新规说2026年插混车续航不到100公里,购置税减免就没了。
购置税这玩意儿真的不是小钱,实实在在能影响车型销量。
比亚迪王朝网这次全系插混都拉到100公里以上,明显是提前布局卡住政策红利。
你要是不跟着政策调整,等新规落地,市面上插混车多半要掉队,尤其对这些“走量”的主力车型来说,谁都不想被政策一刀切掉。
那这样一来,智驾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比亚迪是不是开始放弃技术了?
其实恰恰相反,这事儿我觉得是“以退为进”。
在经济型车上,智驾不标配,不意味着比亚迪不行了,反倒说明它更会做生意了。
你想想,以前买车,智驾跟其他配置捆绑,想要其它功能被迫多花钱买一堆用不上的高科技。
现在比亚迪把选择权还给了消费者:你愿意为智驾买单,那就选高配,觉得用不上,那就买基础型,价格实惠。
等于说,“智驾”从一种“溢价”变成了功能自选项,谁都可以按需购买,不再被强制捆绑。
这里面还有个更有意思的地方。
比亚迪之前一直主打“技术普惠”,说白了就是让更多人能用上高科技,哪怕是最便宜的海鸥都能用“天神之眼”,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啥都有。
这种打法确实把科技下放做到了极致。
今年九个月,卖了326万车,天神之眼装了170多万辆。
这数据已经挺吓人了。
所以你要说比亚迪不重视智驾吗?
实际人家早就在规模和落地上遥遥领先。
“永不单独收费”这话,也是说得掷地有声,搞得其它车企都压力山大。
那这次为什么在王朝网的主力车型上不再标配,反而在中高端继续全系高阶智驾?
看似矛盾,其实顺理成章。
中低端市场现在拼的是价格,是续航,是养车成本。
你要卷技术,那就去高端卷,去情绪价值卷,去品牌力卷。
普通老百姓买车,考虑的是家用、通勤、用车成本,根本不是天天开自动驾驶去环游世界。
你说,智驾功能顶多让你堵车时轻松点,真到路口该自己刹车还是得自己上。
那干嘛非要强推“智驾”?
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聪明做法。
其实这背后,还能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变了。
以前大家买车就是看谁技术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消费。
买车不只看参数堆料,更看实际体验和后期成本。
比亚迪现在把主力车型的价格打下来,续航做到政策红线以上,先稳住基本盘,养活体系。
等将来大家真的认同智驾价值,再让高端车型带头冲,品牌形象立住了,技术自然还能继续普及。
你看那些合资品牌,几年没啥大动作,销量一路滑坡,反倒是国产车企卷得飞起。
比亚迪这波就是“战略收缩”,把有限资源用在能打胜仗的地方,然后再找机会突破。
那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智驾技术到底需不需要普及?
是不是所有人都得用?
其实你去问一问普通车主,大多数人对自动驾驶的期待很有限。
有人觉得挺新鲜,可怎么也得自己掌控方向盘才安心,哪怕智驾再厉害,遇到复杂路况还是靠人。
这也是为什么高阶智驾一直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比亚迪现在不标配,就是让那些对智驾有强烈需求的人自己选,懒得用的就不用为此买单。
等于说产品策略更“人性化”了,不再一刀切。
再说比亚迪这几年,做得最牛的一点,就是把产业链垂直整合了。
自己做电池、做电机、做芯片,想要啥都能自产,这就是“降本神器”。
别的车企还在为芯片断供发愁,比亚迪已经把技术降到7万多的海鸥身上。
你想想,这种能力其实比智驾本身更重要。
只有把成本做下来,才有资格打价格战,有了价格优势,谁还怕销量没保障?
所以这次调整,看起来是智驾不再标配,实际上是比亚迪在用“成本”换“规模”。
最后还得聊聊车企和消费者之间的变化。
以前买车只看谁家科技最牛,现在大家越来越看“性价比”。
车企也开始琢磨怎么把配置做成自选项,像买手机一样,选内存、选颜色、选套装。
你愿意为智驾多花钱,那就上顶配;觉得基础款够用,那就买便宜型。
这才是新时代的买车观念:按需选购,少花冤枉钱。
比亚迪这次就是在顺应市场,把不同需求的人都照顾到了。
你要说比亚迪是不是变了?
确实变了,但这是市场逼出来的。
以前比亚迪销量飞起,技术领先,大家都抢着买。
现在市场增速慢了,政策门槛提高了,竞品也都在拼价格、拼配置,比亚迪不变才怪。
把智驾从“标配”变成“可选”,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谁都知道,卷技术最终还是为品牌形象服务,经济型车型要的是量而不是炫技。
只有把基础盘守住,才能在高端市场继续冲。
说到底,车企的本质还是做生意。
技术再牛,终归要卖得出去。
价格太高没人买,再厉害都白搭。
现在新能源车市就是“价格战+政策战”,谁能活下来,谁就有机会赢。
比亚迪这波“放弃智驾标配”,其实是在做一道加减法:加的是续航和价格优势,减的是冗余配置和成本负担。
等哪天市场又卷到智驾,技术储备早就准备好了,随时能拉出来再卷。
你怎么看比亚迪这次降配?
是技术后退还是市场进步?
我觉得,技术发展从来不是直线,要适应需求才是真本事。
比亚迪敢于“断舍离”,说明它对自己和市场都很清楚。
未来买车,大家会越来越在意“用得上的功能”而不是“用不上的噱头”。
至于智驾,真正普及可能还需要几年,但只要有需求,比亚迪肯定还会让它“随时就位”。
你会为智驾功能多花几万块吗?
还是觉得不如多跑几公里实在?
欢迎留言聊聊,我看好比亚迪这波调整,也觉得车市会越来越回归理性。
大家都是花自己的钱,当然希望买到最合适的车。
这种变化,也许就是中国汽车市场成熟的信号吧。
全部评论 (0)